钉钉的广告语 杨传全的绝活儿广告



  2009年6月3日一大早,广西南宁市良庆开发区发生了一件事儿,场面令人触目惊心。

  这个人叫杨传全,周边的人都为他提心吊胆,但杨传全却显得一派从容。

  蜜蜂越积越多,直到把杨传全包裹起来。

  杨传全:谢谢,谢谢,谢谢大家。

  记者:我看到都爬到到你的眼睛里了,耳朵里都是。

  杨传全:对,没事,现在是很好,感觉很兴奋,有大家的支持。

  记者:你不怕吗?

  杨传全:不怕不怕,一点都不怕。

  记者:你不觉得这太危险了吗?

  杨传全:不危险,一点也不危险。

  现场一度有些混乱,赶来看热闹的人都拿着长枪短炮抢占有利地形,专业素质之高,可见不是一般观众,这些人把杨传全的表演变成了摄影机里清晰的影像。

  蜜蜂把杨传全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为什么蜜蜂不蜇他呢?大家越想不明白,越觉得杨传全神奇。这个时候大伙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蜜蜂只落在杨传全的身上,对别人根本没有兴趣,原本离得远远的人们胆子大起来,一哄而上争着与杨传全合影留念。

  南宁市民:又不埃蜇,那不神奇啊,蜜蜂上身上那不神奇啊,又不挨蜇。那算不算厉害。

  南宁市民:第一次见所以很激动,说话就比较大声一点。

  现在这个场景,至少已经有10几万蜜蜂附在杨传全的身上,人们开始为他捏了一把汗,可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活动的幕后策划者正是杨传全自己,过去几年时间里,他正是用这个绝活,每年带来近1000万元的收入。那么,这些蜜蜂为什么会同时落在杨全的身上?杨传全又是怎么做到安然无恙?他又是如何靠这个绝活,一年赚得近千万财富的呢?

  杨传全从十几岁开始和人养蜂,有30几年的养蜂经验。42岁的时候他成立蜂蜜加工厂几乎不再养蜜蜂,蜂蜜主要从当地养蜂农民手上收购。然而,2002年,与他合作的十几户农民联合起来,给杨传全出了一道难题,答案虽然有两个,但无论选择哪一个答案,企业都难以生存。

  2002年,受国际价格影响全国蜂产品市场低迷不振。广西五六百名蜜蜂养殖户和六七家蜂产品企业面临亏损,南宁市蜂蜜价钱从原来的九元钱一公斤降到四元五毛钱,为了生存他们各自使出浑身解数。 杨传全开出的每公斤5元钱收购价,可是与他合作的十几个农民希望老杨灵活点,再把蜂蜜的收购标准降一点,杨传全软硬不吃,收购标准雷打不动。那些养蜂人就在私底下联合起来,在蜂蜜中做了点手脚,希望能多赚点钱。可是谁去当这个出头鸟呢?

  大家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叫郑殿益的人身上。老郑在养蜂人中是个重量级人物,大家都知道老郑的父亲是杨传全的师傅,两人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所以就想拿老郑做个试验,把他的200多公斤蜂蜜直接送到了杨传全的库房。大家都在观望的时候,杨传全把老郑找了过去。

  郑殿益:在他库房里拿出密度表,不合格给我退还回来,他就不认人,当时我很生气,你我师兄弟,我一共才200多公斤的蜂蜜,你就这样子不认人了。

  杨传全把师弟郑殿益的蜂蜜退了回去也是事出有因,老郑的蜂蜜含水量高于自己的收购标准,质量好的蜂蜜能保存3年以上,如果含水量超标蜂蜜的保质期很短,杨传全经过仔细调查后发现,老郑他们几个人在取蜜环节上做了手脚。

  杨传全:他这小蜜蜂是最精明的,现在已经达到它的标准了,封盖等于是入库了,作为长期储存就行了,这样就符合我们生产要求了。

  这个理儿郑殿益心里都知道,问题在于封盖蜜生产周期长。  大伙就有意在蜂巢还没封盖之前就把蜜取出来,指望着能多打点蜂蜜。可是这一招被老杨识破了。蜂蜜的质量下不来,价格又上不去,因为这个大伙对杨传全的意见就大了。

  蜜蜂养殖户:当时不理解,肯定有这个想法的,以为老杨收购蜂蜜质量要求过高那种。

  蜜蜂养殖户:老杨故意设置一个门槛,故意是说压级压价。

  郑殿益在同事面前丢了面子,他带头提议不再把蜂蜜卖给杨传全,没有了蜜源他的加工厂就得倒闭,收购标准不愁降不下来。

  一道选择题,怎么看答案只有两个,收了农民的蜂蜜,产品质量就会掉下来市场不保。不收农民的蜂蜜,企业就要断炊停产,两个答案都不是杨传全想要的,就在大家想看老杨笑话的时候,杨传全另辟蹊径寻找到了第三个答案,这个答案让杨传全一招中的,他和那几个养蜂人都发了财。

  当时,市场上的蜂产品竞争激烈,一些厂家变着花样把蜂蜜加工得越来越精细美观。杨传全的做法和别人正好相反。他的杀手锏就是那些封了盖的蜜。别人取蜂蜜是先把上面的一层盖去掉,可老杨却把这层盖当成了宝贝 ,保持原来的模样原封不动,甚至把整个蜂巢都切割下来,再分成小块打直接打上包装,因为看起来有些粗糙,老杨就叫它土蜂蜜。

  杨传全:这个蜜小蜜蜂已经给它酿制成熟了,全部封盖了,我们这蜜其实就已经是原生态了,拿来就直接可以吃了。

  这些曾经让养蜂人自认为吃了亏的封盖蜜,经老杨这么一折腾,竟然直接摆上了柜台,由小蜜蜂亲自封了盖的蜂蜜原封不动地呈现给了顾客,谁还会怀疑这蜂蜜的品质呢,杨传全开发的土蜂蜜受到了市场欢迎,一公斤土蜂蜜卖到了50多元钱,同样的蜂蜜价钱比原来提高了两到三倍,2003年,杨传全的蜂蜜加工厂产值达到了100多万元,。他收购农民蜂蜜的价钱也水涨船高。

  蜜蜂养殖户:价格要提高到两三千。

  记者:一吨吗?

  蜜蜂养殖户:对。

  记者:以前卖多少钱?

  蜜蜂养殖户:这两三千是指一般的,特殊的可能翻到两到三倍。以前有人要就不错了。

  2004年,杨传全为了保证蜂蜜质量,蜜蜂采蜜季节与蜜源地水果协会签订协议,杨传全负责带人放峰义务给果树授粉,水果种植户保证提供不用农药的蜜源。老杨收蜂蜜的质量高,可价钱也比小商贩高出两三倍,找老杨签订供货关系的农民达到了100多人,每年生产蜂蜜800多吨,杨传全的企业成为广西最大的蜂蜜加工厂。企业扩大了,原有的销售渠道已经不能消化这么多蜂蜜,新的市场在哪里呢?

  蜂蜜加工厂规模扩大以后,儿子和女儿都辞掉了原先的工作,进厂帮助老杨打理生意。蜂蜜多了销售成了问题,每年都有100多吨蜂蜜积压在手上卖不掉,蜂蜜存放久了降低了变质买不上好价钱,老杨急得焦头烂额,派几个儿子到处推销。

  杨传全的儿子 杨建军:他睡不着觉就叫我们大家伙一起陪他来一起聊天,第二天怎么把蜂蜜卖出去,这样子有时候也把我们影响进去了,有时候我们正常的工作环境,哎……,蜜蜂蜇我了,可能说到蜜蜂坏话了,它就叮我了,不敢说太多了。

  就在杨传全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外行人给杨传全出了一个主意,正是这个点子,不但销售掉了积压的蜂蜜,让杨传全年赚一千万成为了可能。

  邝国亨原来是广西电视台记者,退休以后经常到杨传全这学习养蜂,当他了解到老杨一家人还为压在手上的100多吨蜂蜜犯愁时,他根据自己的经验给老杨提了一个醒。

  广西电视台原记者 邝国亨:我觉得老杨应该有个新闻点,为媒体制造点新闻点跟别人不一样的,这样才能够使得媒体更关注你,所以我们也给他出这方面的主意。

  老杨之前没有和媒体打交道的经验,原来也想做些广告,但做少了不会有什么效果,做大了又没有那份资金,邝国亨的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可自己一个养蜂人,凭什么能让媒体关注呢,杨传全左思右想打起了蜂王的主意。

  杨传全:看见了吗?这就是蜂王了,现在蜜蜂都是在喂它。

 钉钉的广告语 杨传全的绝活儿广告

  记者:喂它什么啊?

  杨传全:喂它蜂王浆,随时有十个二十个围着它服侍它,它一天产下来的蛋等于它整个体重。

  每个蜂群中只有一个蜂王,蜜蜂无时无刻不在围着蜂王转,多年养蜂经验使杨传全知道,把蜂王装在笼子里与蜜蜂隔离开,蜜蜂就会因为群龙无首而惊慌失措焦躁不安,一旦与蜂王久别重逢,小蜜蜂个个显得很兴奋,掌握了这个规律,杨传全知道自己离成功不远了。

  2004年4月的一天,矿国亨找到媒体朋友报料,说良庆开发区发生了一件奇闻轶事。十几家媒体记者匆匆赶到现场,一个大家从未见到过的场景把他们惊呆了,杨传全被十几万只蜜蜂团团包围,大家惊恐万分。

  南国早报记者:又害怕,又喜欢。

  当代生活报记者 周军: 人蜂合一的这种和谐的景观非常少,所以说这种场景是非常震撼的。

  大家最担心的是杨传全被蜜蜂蛰伤,但杨传全精神矍铄、毫发未伤,这有让围观的人大惑不解,是他打了预防针?吃了什么防蛰的药。还是他的身上涂抹了什么东西吗?对于这些疑问,杨传全是一概否认。

  记者:说肯定挨叮了,最后他好像一针都没挨叮,很从容很镇定。

  很多疑问同时集中到杨传全身上:10几万只蜜蜂为什么单单落到他的身上?杨传全为什么不怕蜜蜂呢?这个绝活表演成功的秘密到底是什么?新华社、美联社和当地的一些媒体报道了杨传全的这一绝活后,老杨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新闻人物。

  从此,几乎每天都有人找上门来看个究竟,这个叫戴军的人是广西一家大型连锁药店的副总,在报纸上看到老杨的新闻后,特意和朋友找到杨传全,成为老杨活动后的第一个大客户。

  医药连锁企业副总经理 戴军:这种形象一出来,这人不得了,等于帮我们打广告了。他产品进入我们的公司,我们卖这个产品,群众自动也会找到我们,是这样的。

  随着杨传全知名度的迅速提高,他的蜂蜜也名气大了。他的产品厂成为当地100多家连锁企业和食品公司的合作伙伴。

  乳品企业董事长 农天懂:当我第一次要做蜂蜜牛奶的时候,我指定我的采购,优先考虑他。

  一个绝活改变了老杨的命运,不花钱做的广告让老杨感受到了媒体的力量。接下来的几年时间,杨传全每年都会把他的绝活拿出来展示一下。

  2007年,杨传全把自己人蜂表演时的头像注册成了商标,人和蜜蜂成为他的产品招牌。目前,杨传全又在广西开了40几家销售点,带动200名农民致富闯市场,他的绝活每年给他带来1000万的财富,老杨也被当地人称呼为西部蜂王。

  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是对老杨的人蜂表演充满了好奇,其实玄机就是老杨事先藏在脖子低下的几个蜂王而已。

  杨传全:有这个蜂王信息了,蜜蜂马上就来了,对这个蜂王很亲近又拥护,所以它就没有心机管其它的事情了,现在蜜蜂就不容易蜇人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52920.html

更多阅读

百事可乐之蓝色的缘分广告赏析 百事可乐广告赏析

百事可乐之蓝色的缘分广告赏析一:广告描述看过这则广告的人们也许都会被故事中的情节所感染......拌着有优美的“蓝色的缘分”古天乐穿着蓝色的衣服领着爱犬走在人潮拥挤的大街上,迎面的人群中走来了一位美丽的女孩,另人意外的是她也

8种常见的网络广告形式 移动广告常见广告形式

网络广告作为一种全新的广告形式,能受到各个企业的重视和青睐,是因为它与当今电视,广播,报纸及杂志等媒体广告相比,具有可交互,实时性强,无时间和无地域限制,传播范围极大,针对性强,受众群体特征明显,形式多样,迅捷和可重复等特点。网络广告应

三国志刘备传全攻略 杨家将宝物图鉴

三国志刘备传全攻略——简介严国栋版三国志刘备传,从第三十三关开始分为两种不同的剧情发展,玩家可自行选择。下面是三国志刘备传所有关卡的详细攻略,包括红蓝线的单独剧情。三国志刘备传全攻略——工具/原料三国志刘备传三国志刘备

为什么有些客户选择的广播电台广告投放 上海电台广告投放

为什么有些客户选择的广播电台广告投放,却没有显著的效果。我们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原因。在进行电台广告投放之前首先要深度了解广播的特点;再者要分析广播电台频率的知名度,因为频率知名度决定听众的层次,听众的收听率,广告的信任度;以及

一颗马蹄钉的故事 三只小猪的故事

一颗马蹄钉的故事“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钉;丢了一只马蹄钉,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国王;损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这是著名的英国民谣,其中提到的故事在历史上真实的发生过。1485年,英国

声明:《钉钉的广告语 杨传全的绝活儿广告》为网友掌心里的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