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致富经》栏目9月25日晚间播出《种杏种桃都为卖葡萄》。以下为节目实录:
采育镇葡萄种植户杜喜山:“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子,拿个筐,你拿着筐,这有剪子。
这个人名叫杜喜山,是采育镇最大的葡萄种植户,来他园子里采摘的几乎全是回头客,别看这些游客个个熟门熟路,但每次采摘前杜喜山依旧无一例外的要先对他们进行培训。
采育镇葡萄种植户杜喜山:“把这个先从下面撕开,因为咱们这个都是套袋的,无公害的,一看颜色行了,能吃了,我摘一粒先尝尝,要能吃了你接下来再剪,这串可以采了。”
在杜喜山的葡萄园里,常规种植品种就有十几个,如果一一向游客介绍显然不太可能,没有比这先尝后摘更直接有效的办法了。
记者:“你知道什么样是熟的了吗?”
游客:“颜色越重越黑的越熟。”
记者:“对吗,是颜色越深越熟吗?”
葡萄种植户杜喜山:“也不一定,因为有的颜色稍微红一点,因为在袋里,不是直射光,吃着也没问题,可以先尝一粒,没关系的。”
如今到采育镇采摘的大多是铁杆游客,不仅每年过来不说,有的一年还要来上两三次。
记者:“为什么你的葡萄不供应市场?”
游客:“咱们栽的面积有限,就是到这来采摘的,和企事业单位,基本上就供不应求了,没有余地上市场,咱们栽培量还是小。”
有着“京城吐鲁番”之称的采育镇,葡萄种植面积2万亩,产量1000多万斤,其中80%都以采摘的形式销售,利润比以前供应市场至少提高了2倍。而葡萄能有今天的效益,要得益于2次砍葡萄树。
采育镇有50多年的葡萄种植传统,以前由于葡萄都集中在7月份,并且葡萄品种单一,种植葡萄的效益并不好。
王琨在20年前就种植葡萄,种植面积40多亩,是当地数得着的种植大户。但由于葡萄价格低廉,1998年,王琨砍掉了自家一半葡萄树,改种桃、梨等果树。
采育镇葡萄种植户王琨:“方圆都是葡萄,太集中,一到下来的时候,一快下来,就是上市场批发去了,价格低。”
2000年左右,北京郊区出现了农家乐这样的乡村观光旅游方式,为了培育这个市场,2001年采育镇开始举办葡萄节,这让王琨有了意外的收获。
采育镇葡萄种植户王琨:“我的园子挨着国道边上,人家一看这有葡萄园,看见葡萄就问我,自己摘成不成。”
游客:“在城里面工作比较繁忙,周末出来度度假,完了以后,带家属过来散散心,采摘一些新鲜的水果带回家去,也是一种乐趣。”
当葡萄采摘这种销售形式渐渐在采育镇兴起的时候,王琨自然为之心动,他砍掉其它果树,再次全部种起了葡萄。
采育镇葡萄种植户王琨:“采摘价钱是在三四元钱,要上市场也就一两元钱,还得搭上咱们的人工,再搭上油钱。”
葡萄采摘比种植其它水果利润高一倍,采育镇的不少农户都开始砍果树种葡萄。
孙铁军的果园与王琨家只隔一条马路,当时他的13亩果园里,种植了桃、梨等3、4种水果,其中葡萄种植面积不足5亩。当别人都忙着砍掉果树种葡萄时,年近60的孙铁军,由于身边缺少帮手忙不过来,依然维持原状,没有扩种葡萄。
采育镇葡萄种植户孙铁军:“当时要改种葡萄,效益当然高了,可是确实忙不过来。”
令人想不到的是,孙铁军一时的无奈之举,竟然让他家日后的采摘生意越做越红火。
2003年夏天,王琨家的40亩葡萄进入成熟期,可是采摘生意并没有因为种植面积扩大而兴旺。但在孙铁军家仅有的5亩葡萄地里,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采育镇葡萄种植户王琨:“他们家的地又少,葡萄品质也没我们这个地的好,我这地又多,品种多,来人反倒少。”
论葡萄产量和品种,孙铁军家都比不上王琨家,可是游客数量反倒是孙铁军家的多。王琨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秘,主动上门向孙铁军请教,但孙铁军的回答让王琨大失所望。
采育镇葡萄种植户孙铁军:“我就是本能,根本就不是什么想象好的,我就能弄成一片采摘园,不是那样,实际上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孙铁军家的采摘生意红火,难道真的只是巧合,这让一门心思靠葡萄采摘赚钱的王琨不甘心。第二年刚开春王琨就经常去孙铁军家转悠,通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王琨发现问题竟然是自己的葡萄种的太多。
采育镇葡萄种植户王琨:“他家在采摘杏的时候就给人介绍葡萄什么时候熟,给人家留下电话,递给人家名片,人家到这个季节就过来了。”
入春后,开始不断有游客到采育踏青,尽管这时候的葡萄已经挂果,却还不能采摘,但是杏、桃、梨等水果却恰恰陆续进入成熟期,一些游客难免会被孙铁军家当时就可以采摘的水果吸引过去,同时也看到了他家即将成熟的葡萄,提前为以后的采摘做了广告。
采育镇葡萄种植户孙铁军:“好比说上这采摘桃来了,我们就告诉他们到8月再上这来采摘葡萄来,这样就是拿桃做个引子。”
吸取经验后,种植户纷纷砍掉了自家一些葡萄树,分别栽种了5月可以采摘的杏树和6月可以采摘的桃树。
游客:“因为我们四五月份来这摘杏,别人就告诉我们这边还有葡萄。”
采育镇葡萄种植户姜立娟:“做一个铺垫、做一个准备,游人四五月份来的时候桃熟了,桃和杏刚采摘完了之后,葡萄又熟了,这样可以采摘的时间更长一些。”
水果种类的多样化,使来采育镇采摘的回头客日渐增多,到2005年全镇葡萄采摘量已经占到总产量的50%。
采育镇林业站站长屈永臣:“葡萄占2万亩地,其它梨和桃占1/3,1万亩地,是这么一个布局。”
杜喜山在2001年从东北来到采育镇,承包近200亩的土地种植葡萄。由于距离他的葡萄园最近的公路也要七八百米远,交通闭塞,游客根本转不到这里,葡萄只能靠市场批发销售。因此杜喜山尽管种植面积最大,但当时的收入还不及一些搞采摘的小型种植户。
采育镇葡萄种植户杜喜山:“咱们看了也比较眼馋,可是以前就3、5个品种比较单一,咱品种也没竞争力,都是一样的品种。”
杜喜山曾经考虑像王琨一样种植多样化的水果招揽游客,但品种与大家都一样,又有谁会愿意舍近求远到他这里采摘呢?思前想后杜喜山决定砍掉原有葡萄树。
采育镇葡萄种植户杜喜山:“商业上不是有句话,人有我优、人无我有,这个理念,当时就开始引进品种当时我引进了八九十个品种搞试种。”
杜喜山砍掉一多半的葡萄树搞新品种试种,通过两年时间的筛选,将夏黑、金手指等十几种高档葡萄定为常规种植品种。并且受种果树的启发,将种植的葡萄分为早、中、晚熟三个阶段,让早熟的葡萄为中熟的葡萄做宣传,中熟的葡萄再为晚熟的葡萄做广告。
采育镇葡萄种植户杜喜山:“6月中下旬就开始有葡萄采摘了,一直能到10月的中旬。”
游客:“这里采摘的季节挺长的,就是每个月都有不同的品种。”
杜喜山靠独特的葡萄品种,吸引来了大量采摘游客,同时有的游客为了品尝到不同品种的葡萄,每年都会来上三四次。当其他种植户得知杜喜山光靠葡萄也能吸引顾客的事情,纷纷向他购买葡萄苗木,改良品种。采育镇提高品质后的葡萄采摘,每亩效益由原来的几千元钱提高到了万元以上,全年葡萄产值达到5000万元。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