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致富经》12月25日播出节目“走出双孢菇神秘的预言”,以下为节目实录:
凌晨3点钟开始,徐古镇成兴寨村的这条街道上挤满了来卖双孢菇的村民,因为双孢菇保鲜期就只有四个小时,超过时间品质就会下降,所以村民都希望能早点卖出去,能有个好价钱。
记者:“双孢菇多少钱一斤?”
村民 李贵娥:“2.3元一斤。”
记者:“平时你能卖多少双孢菇?”
村民 李贵娥:“平时卖三四筐,有时候也能卖到五六筐。”
记者:“像您一个大棚双孢菇,一天能卖多少钱?”
村民 于兵辉:“一天大概能卖两三百元钱。”
村民 余洪生:“我们这个双孢菇一般都把质量比较好的,新鲜的送到市场上来卖,能卖个好价钱。”
这家收购点把收购来的双孢菇,经过简单的清洗之后,两个小时内就将送入超市,再进行包装。收购商对双孢菇的大小也都定有标准。
农户 余洪生:“一般的标准就是要比较小一点的,表面直径在3厘米至5厘米,柄把都小于1厘米。”
记者:“像您一早要收购多少斤鲜菇?”
收购商:“五六万斤。”
记者:“那一早要准备不少现金吧?”
收购商:“十万元。”
像这样一天要有十万元准备金的收购点,在镇上还有7家。早在2000年,就有人预言这里的双孢菇产量最多只能达到3000吨,而现在产量已经超过4.5万吨,这多出来的双孢菇该怎么处理,他们能卖掉这些双孢菇吗?
照片上的这个人,就是曾给双孢菇的产量下过预言的人。他叫简加亮,福建人。1999年5月,简加亮带着几十万元现金来周岩村投资。说到他的投资项目,村里人都感到奇怪,竟是来收购没人要的稻草。
徐启利:“以前做柴火烧了,现在能卖钱就全部卖给他了。当时也卖稻草卖几块钱一百斤,我们还挺高兴的,就是不知道他要这些稻草干啥。”
紧接着,福建商人盖起了13个大棚,又请了当地的几十个村民去帮工,大家才知道原来他是要种双孢菇。等到了12月份,双孢菇一上市,村民们都眼馋得不行。
村民 徐艳娥:“我们卖小菜,一般也是很便宜,他卖双孢菇一般讲公斤价,每一公斤就是6元。”
徐启利:“一筐蘑菇能值100元钱,像他每天卖100多筐,每天都能挣上1万多元,我想这个赚钱真快。”
在武汉市场,还没有人卖双孢菇,福建商人来这里投资就是看准武汉市场的空白,并以鲜销为主。当年,他13个大棚就卖了40万元,村民徐启利动了心思,向福建商人提出也想跟着种双孢菇。
徐启利:“他当时就不太愿意教,我总是找他找他,找了好几次,他看见我没办法,一心想盖的话,他就说那你盖一个试试。”
因为徐启利平时是个热心肠,帮了福建商人很多忙。碍于情面,福建商人勉强同意让他种一个大棚。
经过福建商人的指点,徐启利依葫芦画瓢种了一个大棚的双孢菇,竟然卖出了4万元钱。这时很多村民也想种。但是,这一次福建商人不再轻易肯教了。村民认为,他担心种的人多了抢自己的生意。
徐艳娥:“保密的很,你像我们去给他打工了之后,他那个配方,他不当着你的面配,他等你回去吃饭了,他才开始配方。”
余贤胜:“跟他打工,他们赚钱,我们看了心里不平衡,所以我们也要求给我们也搞一个大棚。”
为了限制大家种双孢菇,福建商人提出,谁想种,每人每年要交给他1000元的技术费,而且菌种也贵几倍。但看见有利润可赚,村里人从一个大棚又发展了六七十个大棚。
村民 曹国林:“种子不愁,技术不愁,种双孢菇的人就多起来了。一个大棚一年下来,能够赚到两三万,这样的经济效益对我们农民来说,当然想种的不得了。”
徐古镇 副镇长 毕宗瑞:“种菇面积一下子从50万平方米一下子增加到100万平方米,这时候产量就非常大了。”
就在村民纷纷建起菇棚时,福建客商来劝大家不要再发展了,并且预言,武汉市场已经饱和,如果双孢菇超过3000吨就会卖不掉。但当时对村民来说,都沉浸在赚钱的喜悦中,谁也没把他的话听进去。
当大家热火朝天盖菇棚时,福建客商却突然卖掉自己的大棚,再也不见踪影。他的离开,似乎预示着一种不详的征兆。果然,当年的双孢菇价格就开始下跌。
村民 余贤胜:“从价格上来讲,卖到七八角一斤,甚至还有更低一点的。”
村民 戴洪平:“八角钱一斤,非卖不可。”
记者:“为什么要卖?不卖就要丢掉。”
村民 余大双:“我们种一年的蘑菇,像这一个大棚,产出一万斤的话,种这个蘑菇出来,你就是一万斤的话,一斤蘑菇赚两毛钱,一万斤只有两千块。”
事情远没有结束,由于产量远大于武汉市场的需求,即使低价也很难卖出,双孢菇大量挤压,村民们很着急,拖着板车闹到了镇政府。
副镇长毕宗瑞:“如果说这些车子摆起来的话,有一公里长,车子全部来了,送到我们镇政府,问我们看怎么办,非常非常的焦急,因为这是他们一年的成果,一年的收入就在这里面。”
福建客商的预言,在徐古镇正一步步变成现实。有一半以上的农户发誓不再种双孢菇,大家谈到双孢菇更多的是失望,那么,徐古镇的双孢菇产业要就此打住吗?
2001年,村民陶双球出外考察,了解到在福建漳州,双孢菇做成盐渍菇,能够保证半年的时间都不会坏,而出口罐头的企业对盐渍菇的需求量非常大。他了解到这个信息后,回家便向亲朋借了20万元,办起了盐渍菇加工厂。
陶双球:“我当时算了一笔账,当时的规模一年可以产鲜菇5000吨,鲜菇在市场只能销3000吨,按照当时加工2000吨蘑菇,一吨菇赚200元钱,那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看见做盐渍菇这个门路很赚钱,沙河村的曹国林也干起了盐渍菇的加工,因为这样粗加工,延长了双孢菇的保质期,并通过这些加工户向外地销售盐渍菇,外地客商也知道徐古镇盛产双孢菇,也纷纷来这里收货。
安徽收购商 朱世虎:“这边量比较大,数量比较多。”
记者:“能满足你的收购量吗?”
安徽收购商 朱世虎:“可以,能满足。”
江西收购商 刘建军:“这里的双孢菇质量比较好。”
记者:“怎么好呢?”
江西收购商 刘建军:“那个双孢菇很小,达到我们的要求,我们就是要直径在3公分左右,这个标准达到了,我们就全部来这里收购。”
在徐古镇,除了用双孢菇做盐渍菇外,还有的企业利用双孢菇做罐头,用双孢菇的边角废料做酱油。短短五年的时间,徐古镇发展了有十几家加工双孢菇的企业,销售市场也从武汉扩展到福建,安徽,江西等十几个省市,年产双孢菇达到了4.5万吨。这些企业在当地都设点收购,每天早起的收购量达到了50万斤。
成兴寨村民 黄红星:“现在不愁卖了,还非常好卖,来收鲜菇的外地客商多,即使卖不掉,也可以卖给盐水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