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致富经》2007年12月10日播出:省心的买卖不想做,以下为节目内容。
这里是山东省菏泽市的一家双孢菇加工厂。从11月份开始,双孢菇生产线就开始忙碌起来。加工厂每年的加工时间有100天,每天加工100吨。
赵鲁玉:“一般原料进厂之后,是要求在三个小时之内全部加工成产品。”
加工厂把双孢菇加工成罐头,以每500克1欧元的价钱出口到德国、法国等国家。为了保证质量,双孢菇要在采摘下来一天之内就加工成形,所以加工厂都会在附近就地收购新鲜的双孢菇。
赵鲁玉:“每天收购量大概是在30吨到40吨,就目前这个产量,高峰期的时候,还更多一些。”
赵鲁玉所说的每天可以收购三四十吨双孢菇的地方就是菏泽市定陶县的马集镇。
2001年,菏泽市定陶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双孢菇加工公司,带动农户种植。虽然之前没种过双孢菇,但农户并不担心。
王洪军:“公司当作后盾,它给你提供一个最低保护价,让农户这一块,种菇保证能卖出去,再一个就是农民种这个,起码不让你亏本。”
李启朝:“没有担心卖不出去,政府当时号召的时候,说给包销,我们是农民,感觉政府号召就跟着干,叫咱种啥就就啥。”
双孢菇的一个标准棚是600平方米。2001年,定陶县马集镇王梁村的李启朝就种了1500平方米。当时双孢菇的价格波动比较大,低的时候一斤一块四五,高的时候两块多。公司给农户的收购价一律是一块八。
王洪军:“农民取得非常好的效益,一般的户赚到比较多的钱,一个棚赚一万多。这样2002年发展到了675个棚。3627到2003年一举发展到1650个标准棚。”
公司按合同收购农户的双孢菇,双方都有钱赚,但是这种让人愉快的合作关系仅仅维持到了2004年。
王洪军:“当时就是反正我产了菇了,我就把这个菇卖出去,钱给了我,质量不质量的,是你企业的事,不是我农民的事。”
公司的包销让农户心里有了底,农户似乎成了没有忧虑的生产者。但正是这种事不关已的心理慢慢的腐蚀着双方的合作关系。
王洪军:“种菇不自觉,有时候不叫施化肥,施点化肥,不叫施农药,施点农药。这样产品质量差点。”
因为公司和农户签订了包销合同,所以不管双孢菇质量如何都要照单全收。时间一长,公司有点受不了了。他们开始把双孢菇按质量分成三个等级,然后按质论价。一级双孢菇每斤一块八,二级一块四,三级只有八毛钱。
董进军:“蘑菇它分几个等级,2.5公分到3.5公分这是一级,3.5公分到4.5公分这是二级,4.5公分到5.5公分这是三级。”
公司这样的行为,让农户感觉是受到了欺骗。
李启朝:“因为他故意压价,头一天价格给你涨上去,同样的菇,这个价钱后天就不给你这个价了。”
李启朝种植的双孢菇一级的只能到占50%。按公司以质论价的说法,收入眼睁睁的就减少了一半。这让李启朝根本就不能接受。经过几次谈判,公司和农户各执一词,双方都不肯让步,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陈成杰:“龙头企业也不能够和农民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互相都感觉对方不讲信誉。”
终止合同容易,可是在接下来一年里,双孢菇种植户的日子可就不太好过了。
李启朝:“不合作我掉到了600个平方,就不敢种那么多了。”
王洪军:“亏损到最惨的时候,就不是价格高低的问题,就是没人收购。”
王梁村的双孢菇大棚从原来的1650个降到了600个。李启朝也开始感觉到了单独面对市场的寒冷。
李启朝:“这个商贩,他来就来,不来就不来,这个市场风险我们一点都不能抵抗。”
当地周边发展双孢菇的县市比较多,所以聚集了一些双孢菇加工公司。马集镇农户虽然没有了一个固定的收购公司,但还是可以把双孢菇分散卖给其他公司。为了卖得好,有的农户等到双孢菇长到很大之后再卖,但却事得其反。
董进军:“加工企业最看重的,价格最高的,最好出口的,就是5公分到3.5公分的级菇。”
李启朝:“质量好的就卖得快点,质量不好就不好卖。”
农户开始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2005年,王梁村成立了双孢菇协会,统一地进行质量管理。管理中培养料是最重要的技术。熟料可以提高双孢菇的质量和数量,原来农户用的都是生料。但是如果把生料做成熟料就要用锅炉加热,每个锅炉需要一万多块钱,这是农户不能承受的。经过反复琢磨,董进军打起了氨水桶的主意。
董进军:“用桶加水烧热,之后用管子把蒸汽通到棚里去。”
加热时,氨水桶要一字排开,再分别用管子通到大棚里。生料加工成熟料,一级菇的比例可以提高到90%以上。产量也可以从原来的每平方米7、8公斤提高到15公斤。
董进军:“在我们这里用的氨水桶,省钱,如果用锅炉得一万多块呢。”
马集镇双孢菇质量的提高吸引了更多加工公司来收购。收购的公司多了,农户就掌握了主动权,可以选择出价高的公司来销售。
李启朝:“几个厂家,我给你2.8元,明天就给2.9元,后天给3元,竞争着收。”
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大棚,第一年投入需要十四五万元。当年就可以有20多万元的收入。第二年投入只需要五六万元。李启朝重新盖起了大棚,种植面积从600平方米扩大到了2400平方米。
看到马集镇的双孢菇质量好了,原来的公司又主动找上门来,想要给农户包销,但是要有一些条件。
王洪军:“微微比上年还要低上一毛,再一个每个大棚给300元的押金。”
面对这样的包销条件,农户并不买账。
李启朝:“我基本上也不用包销,我们的这个产品现在质量也上去,厂家竞争着收。”
记者:“你担不担心别的公司给的价钱高,多数都卖给别的公司了,有没有这种可能?”
庄雪峰:“只要是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竞争是有可能的。”
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只要保证质量,马集镇的双孢菇种植户在销售上风险不大。但是当地政府还是希望公司和农户可以有效的组织在一起,共同抵御风险,互利双赢。
今年马集镇的双孢菇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32万平米。春节前后可以采摘六茬双孢菇,预计产量近5000吨,产值3000万元。农户在采摘双孢的时候还会找来镇里会摄影的人拍个照片做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