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战国历史的职场启迪:我的战国我的策》
抛开当时的历史需要和秦国现状来看,这番话说得很有道理,就是我们干事业也是一样。假如你身边某个人比你的成就高,而你却竞争不过他,你就选择对他淡漠,甚至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故意找碴,那你就很难成大事。因为你只有跟成功的人接触才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要不人说"看一个人是能否成功,就要看他接触的人",这是有道理的。而对于身边不如你的人呢,如果一味傲慢无理,看不上人家,你知道哪一天他会被天山掉下来的馅饼砸中?你也不是风水先生,怎么就知道人家一定不如你?再说,按照唯物主义的哲学来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万一你看不上的人有一天忽然成了你的上司,你想,该走的人是谁?有一期《咏乐汇》看唐骏的访谈,他讲到这样一个细节:有一位女上司在落魄的时候,他都一如既往过节送礼物,平时吃饭联络感情,后来正是在这位女上司的力推之下,他做到了中国区总裁的位置。倒不是唐骏有半仙之体,善于未卜先知,关键是他有一份对别人的尊重。 我也见过自己有点成就就飘飘然的人,听不进去劝谏,往往以一句"关你什么事"送提意见的人"千里之外",提意见的只好"无声黑白",这就将自己逐渐推向失败。当然,骄忿这东西人人都有,不可能没有喜怒哀乐,我们可以尽量地控制自己的作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秦昭王呢,也没做声,估计也是一边听,一边思考呢。由此也可以推测出,此时的秦昭王没有认清究竟该怎样对待其余的"六大门派"。

反过来看,这个人的主张是秦国应该交好齐、楚、韩,而不应对赵、魏两国那么客气,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就出来了:此人的主张与范雎的"远交近攻"有异曲同工之妙,起码是有交集的。但是为什么这个人连个名字都没混进史书呢?原因不外有二:一是,他有点可爱的书生意气,不是一个合格老辣的政治家。政治家要是一脑子的仁义道德,那就成不了政治家了,政治家看的是最终的结果,过程并不重要。二是,此人的概括能力与眼光稍欠缺。眼看就要得出来的"远交近攻"的结论,就这么让它溜走了,可惜啊!眼光决定境界,思考决定出路,此言不虚。 那个人看看秦昭王,继续说:"《诗经》上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做任何事情总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做到善始善终),这句话该怎样证明呢?一是,过去的智伯灭掉范、中行氏,还想灭掉赵国,结果落了个头骨被做成酒杯的下场;二是,吴王夫差擒拿越王勾践,败齐国,黄池会盟,对宋无礼,最后败在勾践手里,还多了个成语叫‘卧薪尝胆‘;三是,最近的魏惠王,盛极一时,风光无出其右者,最后的结果怎样?还不是素衣布冠为秦所囚?这三个人刚开始厉害不?但是就因为不能谨慎始终,最终才招致了后来的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