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创意园遭遇滑铁卢
近日,记者在基地四楼,见到了那200平方米的个人创业工作站,如果不是“尼尔森”总经理助理张浪介绍,不敢相信这个半封闭式的“楼宇大院”会是大学生的创业园地。整个园地空荡荡的,没有一张办公桌,只有天花板上悬挂着的十几盏造型独特的照明灯,还能让人感受到这里的生气。 2007年2月,国际创意产业园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和渝中区政府的推动下,在渝中区巴渝世家成功“落户”,这是渝中区首个创意产业基地。4月初,管理园区的重庆尼尔森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向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13所院校抛出“绣球”,欢迎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孵化器”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每月只需支付500元租金,就可在个人创业工作站创办实体公司,并由基地帮助办理工商、税务、金融、保险等手续。除此之外,园区的保安人员、保洁人员、维修人员等还按星级标准提供后勤服务。 原以为政策的出台,国际创意产业基地的招商工作会很顺利,但事与愿违,张浪称,几个月间,来咨询的大学生很多,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都有,但大多停留在观望状态。目前园区内没有一名大学生入驻。 大学生望而却步 从重庆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来看,大学生就业率并不高,而国际创意产业基地抛出的“绣球”,对大学生而言,无疑是送在面前的一块大蛋糕,但为何大学生按兵不动呢? 记者从不同高校选了个别应届毕业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 在重庆邮电大学,艺术系的杨瑞娟告诉记者,她准备开一家广告设计类创意公司,当她看过国际创意产业基地后,犹豫了,“工作站都是空的,没有大学生入驻,基地能否真正保障我们的利益,是一个未知数”。 重庆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想创业的比较多,记者采访了有一定代表的邓钦同学。他称,5月份他曾到国际创意产业基地考察过,并将国际创意产业基地与重庆大学科技园孵化器进行横向比较后发现,相对而言,重庆大学能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更适合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 业内权威人士指出,创意基地招商不好,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尼尔森公司作为一个媒介机构,有必要在高校作全面宣传,让学生了解园区的优势,从而帮助他们多出一条创业的途径。 缺乏大学生创业生态 国际创意产业基地给大学生开出的条件之一,要有“专利成果、发明创造等”。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大学生之所以望而止步,门槛设置过高也不无关系。 据悉,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风险较大的产业,而大学生的抗风险能力并不强。张浪称,“孵化器”的招商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园区没有吸纳一个投资公司入驻”,因为相对于其它企业,大学生创办的创意企业获得担保、风险投资的机会比其他中小企业更少,因为,投资者看中的是高成长、高回收、高效率的项目,而大学生的创意项目往往周期较长。 重庆科技学院一钟姓老师分析,这与高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不够有关。“学校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机会毕竟很少,很难营造一个实践平台,更多是学生靠自谋发展或利用寒假、暑假、业余时间勤工俭学积累经验。” 一位业内人士还指出,学生创办的公司离不开大环境,现在已搬进创意基地的企业并不多,学生创业如果得不到其他创意公司的支持,没有形成一种生态,很可能在等待中灭亡。 张浪告诉记者,在几个月的招商过程中,只有个别学生符合招商条件,“但我们没有与他们签订合同。” 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个人的创业离不开产业的壮大”,只有汇集了多种类型的创意企业,对资源的需求者和资源的提供者进行有效整合,国际创意产业基地才能发挥出“信息的倍数效应”,这样大学生创办的公司与其他企业互相支撑,才能实现共赢共生。 创业者的需求不同 据介绍,目前整个基地的入住率只有50%,离预计的80%还有一段距离,“如果达到预计水平,我们就会考虑一次性拉闸放水。”张浪所说的“一次性拉闸放水”,就是统一将有意入驻的大学生引入。达到这一步,估计还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但是,许多业内人士对这一说法并不乐观。 在采访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向记者反映,如果大学生进入基地创业,首先要按宣传的内容保障大学生权利,提供硬件设施;第二,尼尔森公司为大学生搭建一个对外交流的平台,如:举办创意展览会,推荐会等吸引企业家、投资公司、创业风险金等投资大学生的创意企业;第三,政府出台一些切实有效的政策扶持大学生创意创业,如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对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第四,定期对大学生作创业培训,请一些知名企业来讲座,有机会帮助推荐项目合作;第五,基地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如对长期创业者减少月租费),安排一位公共的文秘,平时在他们业务繁忙或因学习不能呆在办公室时接电话,反馈信息,等等。 这些条件固然都有道理,但是有哪个基地敢作出如此宽泛的承诺。看来,要想吸引、引导大学生进入基地创业,还需要在双方的需求上,寻求一些大家都认可的共同点。 “大学生每月只需支付500元租金,就可在个人创业工作站创办实体公司,并有工作站帮助办理工商、税务、金融、保险等。”渝中区新兴的首个创意产业基地———国际创意产业园在巴渝世家成功“落户”后,打出了一张志在必得的招商奇牌。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想象中本该门庭若市的热闹场面并没有出现,相反,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例大学生创业者入驻。那么,为何众多创业心切的大学生,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却按兵不动,让这一振奋人心的招商计划出乎意料地遭遇滑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