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风雨沧桑,数代人共奏华章。
10月15日,万众瞩目的第100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珠江河畔隆重开幕,从1957年首届起算,广交会正好迎来50华诞。
回顾100届的发展历程,广交会犹如一面镜子,不仅折射出我国外贸发展的历史过程,还记录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多方面巨变。主角从国有“清一色”到民企。
———与经济脉搏同步跳动
[历史]如今已是浙江飞跃集团董事长的邱继宝永远也无法忘记,当年为了参加广交会,向外商推销自己生产的缝纫机而被迫翻墙的一幕。
邱继宝回忆道,当年他横下一条心,背着缝纫机翻墙而入,不料被保安逮个正着。
回首计划经济时代,能够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在全国范围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广交会的贸易方式、组展方式,由八大进出口总公司组成的交易团计划安排,高度集中统一的外贸体制,将其他的经济主体挡在外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交会的参展客商发生了重大变化。
1993年,广交会取消了30多年来以专业外贸总公司为主的组团方式,实行省份组团、按交易团设馆。从此,出现在交易会上的,从原来的国有“清一色”,开始逐渐转化为民企唱主角。
1998年,格兰仕第一次获得广交会的摊位,当年签下1000万美元的订单,8年后,格兰仕每年出口超过3亿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微波炉第一制造商”。
从97届广交会(2005年)开始,民营和外资企业的成交量正式超越了国有企业,占广交会成交量的50%以上,正式成为出口的主力军。
本届广交会上,非公有制的企业的参展数量,已占了参展企业总数的70%以上。
从大米大豆到机电产品 ———产品升级打造新优势
[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交会出口的农副产品占中国出口产品的70%,我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以大米大豆等初级产品为主。
随着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广交会参展产品品质也越来越高。第86届广交会(1999年),机电产品成交量首次超过轻工工艺品,居成交第一位,到今年上半年的第99届“广交会”,机电产品成交额,已占总成交额的比例高达四成。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劳动力成本低廉,外商来料、来样、来图加工的订单往往占到外贸公司成交额的50%至60%。在1978年,工业制成品才刚刚占总成交的20%。
然而,中国企业没有甘心永远处在世界加工厂的末端,在一次次产品结构的提升中,逐渐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为了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2004年,广交会在新老两馆同时分期举办,并开始设立“品牌展区”,对我国企业争创世界名牌发挥了推动示范作用;同时,本届广交会又专门在琶洲展馆一期设立综合展区,集中展示部分出口名牌产品和企业。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重化工业化的进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日用消费品逐步成为“广交会”畅销的主导产品。
从19个国家(地区)到全世界 ———广交会站在新起点
[历史]第1届广交会只有展览面积9600平方米、商品种类约1万种、成交额1800万美元,到了第99届广交会来自211个国家和地区近20万国外采购商与会,展览面积60多万平方米,商品种类逾15万种(个),成交额超320亿美元。
从1957年到1989年,广交会年成交额经历32年才首次突破100亿美元;从1989年到2003年秋交会,用15年时间达到每一届交易额突破200亿美元;3年后的今年春季广交会,成交额已超过320亿美元。1957年的广交会正值创立初期,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外商的邀请范围仅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澳门等19个国家(地区)的1223人。到了第99届广交会,已有来自于211个国家和地区19万名客商参加。
广交会会客商的范围和成交金额的变化,见证着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的深刻变化。
虽然多年来广交会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展”,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交会同样面临着新的历史重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左连村认为,广交会的交易模式与展览模式有必要探讨进行改革,例如能否借鉴国际博览会的思路,把品牌影响力做大;或者说能否走出去,到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各地办区域展?这样虽然成本高,但企业总要花费资源来开拓国际渠道,如果能把商品带到别人家门口,便掌握主动权。
要跻身世界一流展会,广交会要做的还很多,承办广交会的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的理事长张志刚坦言:“硬件没问题,差距在软件。”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胡楚生表示,广交会要担负起实施国家出口导向战略的责任,这一特殊定位在现阶段及以后若干年内都不会改变。据透露,从明年开始,广交会将会设立专门的进口商品馆,原材料和机电产品将是下届广交会进口商品的重点。
继往开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广交会的明天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