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次在文章中写到,老板要讲好一分钟话。你对老板们的讲话还有什么看法?
老板要少用哲学语言。我在余光中先生家里,想到了这句话。
今天上午在台湾,拜访余先生。余先生讲话的风格没有变。他对东西方语言都很有研究,诗写得富有哲理,寓情寓意都很深,又通俗易懂。他说的、写的都很白,像那首“乡愁”,很多人都能背诵。
台湾的曾仕强先生,对中国话也很有思考。原想拜访他,因行程内容较多,就放弃了原来的想法。
曾先生的《中国式管理》、《大易管理》我还没有认真看,但他的一篇小文章,我却过目不忘。
他讲,中国话需要用心领悟。比如,有一位新闻记者采访摊贩。记者问摊贩甲:“如果政府把大家集中起来,你愿意接受政府的安排吗?”
摊贩甲回答:政府早该这么做了,我们也不愿意这样流动啊,很辛苦的。”
摊贩乙答道:“很好吗,只要有合适的地方,我一定去。”
摊贩甲、乙都是“哲学家”,说的话含意很深。年轻的记aihuau.com者却听不出玄机,竟然做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一直认为流动摊贩不支持政府的方案,现在事实证明,他们也希望固定下来,不喜欢这样流动下去。”
摊贩甲丝毫没有承诺,他只是批评政府步调太慢,像这一类事情是早该做的。他又坦承自己喜欢安定下来,不愿意一辈子流动,然而没有办法,不得不流动的时候,还是会流动。
摊贩乙说得更妙,政府要安排合适的地方,他才会去。如果将来他依然流动,原因是政府安排的地方不合适,错不在他。
中国话这么丰富,难怪,有人感叹:“我说得这么清楚,为什么他听不懂呢?”有哲学意味的话,多半是不能仅用耳朵听的,要用心领悟,才能听得懂“话中的话”,以及“话外的话”。
所以,在政界,有人研究领导艺术时,就遇到了“要如何领会上级意图”、“如何揣摩领导指示”等实际问题。
在军队作战训练时,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如果出现这样的哲学语言,那就会出麻烦。
记得八十年代在军队思考管理时,看到一位外国将军写的《领导艺术之路》。书中讲到,领导者下达任务,指令越清楚,下属的执行力就越好。
不知是不是因为企业与军队这方面风格比较相通,后来我把管理研究转向了企业。
在企业界,一些大老板,他们讲话清楚明白,通俗易懂。像松下幸之助。我在二十年前看了他的心得汇编,看得很舒服。李嘉诚等老板也是。他们说得很富哲理,但用的是大白话。其实,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都是这样。
很有意思的是,近些年,一些企业家,一些老板上电视,接受采访也好,应邀讲成功体会也好,讲着讲着,哲学语言就多起来了,好像不流露几句就不够有学问。这还不打紧,有的还会造新词,想留点“玄”念;有的不知不觉地把这种风格带到了公司的管理活动中。
我就想,在管理活动中,上司一句很明白、很清楚的话,层层传达到基层都会走形;如果老板们用多了哲学语言,那你的话肯定会走形走得很厉害,你的指令就不太管用了。
这个习惯可不好,需要警惕。(二00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写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