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最受欢迎的财经脱口秀节目:冬吴相对论》
但是我就有一些反例了,比如说我们在以前提到比亚迪,它以前是生产电池的,它现在又生产汽车了。在以前的节目中你聊到的时候,你会告诉我说,你看人家比亚迪多成功,电池生产得好,连汽车都能生产得很好,今天你又跟我说,你看万科,从万“科”变成了一“科”。那到底是什么样的逻辑,让你们这些传媒人、这些商业评论人,每一次都能自圆其说呢?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比亚迪为什么能从做电池转向做汽车,当然它现在还在做电池,在某几个产品上它都是行业老大了。但是它不是说放弃了做电池再来做汽车的,关键是它发现做电池培养起来的这些能力,是可以复制到做汽车上头的。有的企业做多元化的时候从来不去想,我做这个东西成功了,那个东西跟这个东西有什么相关的,我的这个能力能在上面发挥吗?我今天是造纸的,明天我去拍电影,这二者之间看不到关联性,就是它不考虑它的能力能不能够进入到这样一个领域。唯一的理由是,这个领域现在赚钱,我去做。一旦是这个逻辑的话,你就—— 有可能亏钱。 对,可能是死定了。 专注的自我修炼 我们刚才说比亚迪之所以能够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是因为它取得了一种能力,一种独特的别人没法模仿的能力。虽然汽车跟电池差得很大,但是它在瓦解原有的行业习俗,把一个不变成本变成了可变成本。在电池里头它当年是怎么把老师逼到墙角,它发现在汽车领域它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把老师逼到墙角。虽然做的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人今天写诗歌,明天写散文,如果他能发现这里头有一个相通的地方的话—— 对,都是码字嘛。 那不是,他的能力如果可以在这个领域复制的话,他就可以做。今天写诗,明天去写科学论文,那不行,因为你的能力是不能够相通的。万科在转向专业化的时候,它实际上要培养的就是自己的独特的能力,王石有一句话叫:超过25%的利润不会去赚。他有一个解释,超过25%的利润,表面上是好事,但是它会把你的职业经理人给废掉,因为如果是超过25%的利润,那任何人都可以做,不用费脑子的,都能赚钱。 就这个行业本身就很赚钱。 这个行业就非常赚钱,表面上你是赚了大把的银子,实际上可能把你的武功废掉。 这就很像说,有些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时候饱受挫折,比如家里面出现一点事情,或者恋爱受挫折了,反而有利于他的成长。 对,他要做低于25%的利润的时候,主动放弃那些利润很高的项目的时候,他实际上无形当中就使他的经理人把脑子用在哪呢?用在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如何提高质量、如何去做真正的营销,这样一些路数上。所以后来很多人就很羡慕万科,说万科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很好,很整齐。有人就把万科的那些副总挖走,挖走以后发现那个人在那地方没法发挥作用,因为万科造成了一个场,只有在那个体系里面这个人才能发挥作用,而他离开了这个地方以后到别的地方就没有这个能力。有很多的企业形成这样一个场以后,能够把比较平凡的人也变成一个非常能干的人,是因为它那个管理体系,这是它最重要的。 对,我们在讲到商业逻辑的时候,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个人。其实我也在想,一个人他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如何能够始终在某个领域里面做。如果他迫不得已,或者说如果因为各种机缘进入另外一个领域,他又如何能够把表面上看来两份不同的工作变成一份工作。这是另外一种艺术。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我不知道表达清楚没有?

我知道你说的什么意思。第一个就是说你如何保持专注,不是外在的强制,你只能干这个东西,而是说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越来越吸引你,越来越在里头能看到那些奥妙,不断地呈现出一个新的吸引你的世界。所以说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你过去做了很多年的,你发现一下子,哦,完全跟我想的不一样。所以你能够不断地深入到这个奥妙里面去,不断地进到这个行业的最深处,向纵深化的方向发展,使得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而是说越来越吸引人,就像我们看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