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最受欢迎的财经脱口秀节目:冬吴相对论》
这里面有一个逻辑,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公司都要做自己最核心的业务,其他的东西别人来帮你做。你外包出去的对于别的公司又是它的一个核心业务,它比你更擅长。就是说,每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你会发现有很多人实际上是非核心的,这个人你可以不要。你可以发现围绕一本书有什么编辑啊,有什么做印刷的,有做发行的等等,是一个很大的产业链,但是最核心的,只要是没有这个写书的人,其他的这个产业链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在现在信息沟通非常方便、非常紧密的情况下,每个人完全可以选择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头。

而且是非常非常小的一个领域,但是他可以无限地做大。所以我们今天的这个话题,是从有一些人借由写书能够挣到很多钱,来看到一个很有趣而且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那就是整个社会每一个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被无限地外包和集成化了。 知识经济的两个逻辑 这背后有两个机制。德鲁克曾经说过,知识经济跟其他的经济有很大的不一样。首先是它的首创成本跟最终效用极不对称,就是说你做了一件什么事情,你的首创成本可能是很低的,但是最终的效用是全天下人都在用,这个效用就非常地高。比如说发明万维网的这个人——伯纳斯?李,他出于自己的方便,做了一个查名片的检索系统,后来他发现这个东西别人也可以用,他就让大家去用。最早Internet是不能够浏览的,只是连接起来可以发电子邮件,这个技术一旦注入了以后,互联网就如虎添翼,一下子变得非常普遍了。它对人类创造的价值现在很难估量,到底是一千亿美元还是一万亿美元,你很难算。 我觉得最少是一万万亿。 对。但他这个首创成本是非常低的,就是说首创成本和最终效用是极不对称的。比如说曹雪芹写《红楼梦》,他那个首创成本也就是他天天吃啊、喝啊,而且是过着举家食粥日子的情况下,写的这本书。可最终效用是多大呢?它拍了多少电视剧、电影啊,还有养活了那么多红学家啊、出版商啊等等。 所以呢,这个话题如果深挖啊,你会觉得很有趣。比如说现在有那么多人开始写书了,但是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所谓的书的印刷、发行、宣传这个产业链的话,这个作者是不可能想象有那么多钱的。以前也有很多人写书啊,他也写得很好啊,他就不会挣到那么多钱。 至少是在他有生之年他没有享受到,但是由于现代的这种传播技术,使得你的知识产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低成本的复制。你写这本书可能是为了几个人写的,或者是为了一个人写的,但当大家都觉得这个东西很有价值的时候,再加上传播的成本越来越低,你的价值就被极大地放大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前段时间中国有很多的歌,比如说香香的《老鼠爱大米》,其实你说这种歌真的有多高的艺术价值吗?不见得,但是由于它们借助了中国移动这样一个所谓的彩铃发行网络,一首歌、一个歌手可以创造多少的价值?是过亿的收入。 对,你说书创造价值,我们再看看短信。一条短信可能就是我们吃饭的时候讲的一个笑话,你听了以后觉得很有意思,你去跟另外一个人讲也很有意思,但是你的价值实现也就限于几个人。而如果中国移动收购了你这条短信,5元钱、10元钱或者100元钱收购你这条短信,这条短信如果足够精彩,那它能够创造的价值可能是几百万、上千万都有可能。 对,因为大家在转发这个短信的时候,实际上都是在为中国移动创造价值。所以我听说现在有一门新的生意,据说有一些公司正在做一些工作,就是从民间收集非常多好的故事,然后通过移动的手机报、移动的下载平台去分发。你知道,以前一本书的主要成本来自于印刷成本、运输成本,现在这部分的成本变为零了。你想想看,如果我是一个写小说的人,每一个看过我这个小说的人给我一毛钱,在中国移动这个平台上,有一千万人看过的话,一本书也有一百万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