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师,但在这些艺术家的背后,一定会有许多“初雕工”,他们将一块块顽石加工成很好的坯子,供“大师”继续雕刻。
丁炳文就是这样的人。自2002年始,丁炳文6年陆续创建3家媒体公司,而这3家公司最终都被卖给了江南春——国内最大的新传媒集团分众传媒的领军人。
第一个“五百万”
丁炳文第一个“五百万”来自分众的框架传媒。
2002年9月,丁炳文在上海创建了第一家自己的公司——上海拓佳广告有限公司,公司的主营是电梯平面媒体,并且迅速成为上海市同类媒体中最大运营商。“此前,上海已有两家同类公司。”他说。
“当时新媒体开发门槛较低,且利润极高。”丁炳文说。此时,也是电梯平面媒体价格战最凶之时。电梯挂牌成本从300-400元,迅速增长到800、1000,甚至3000、4000元。广告主又利用各家运营商之争,压低广告投放费用。“运营成本上升、利润下降,拓佳广告在疲于应对过度竞争带来的最糟糕状况。”他说。
2004年,丁炳文回到了北京,首次介入到高速公路大牌广告,并成立第二家公司——成远广告有限公司,一举中标湖北荆州高速公路户外媒体代理权。这是京珠高速户外大牌首次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拍卖。
当时丁的想法很简单,“拿到资源包装包装卖给TOM集团。”他没有想到,这家公司后来会被江南春看中。
在吸取了电梯平面媒体价格战的教训,丁炳文决心“要么不做,要么就垄断该区域市场”。此后,公司开始全权代理湖北、湖南、成都等地高速公路户外媒体的经营权。
在丁炳文在高速公路广告快速扩张的时候,电梯广告业务也传来了佳音。引入IDG及汉能等风投的谭智,以框架传媒为平台,快速整合了全国位居前列的几家电梯平面媒体运营商,拓佳广告亦在其中。05年10月份,框架以总价1.83亿美金(30%现金加70%股票期权),被分众收购。
就这样,丁炳文的第一家公司辗转卖到江南春的手中。当时,拓佳广告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电梯广告运营商,05年的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左右,而整合后的框架传媒营收约在1亿元。
由于丁炳文手中的分众期权需要一年后兑现利润才能套现,也正因此其与谭智并肩打拼了一年多。丁炳文同样没有料到,这付“手铐”的含金量如此之高。08年框架的收入目标已是十几亿元,丁炳文中了第一个“五百万”。
“初雕工”
在分众的一年里,正好赶上分众的户外“收购狂潮”。因为售卖拓佳广告,丁炳文熟知分众从楼宇媒体扩展到户外媒体的收购路线,他就“驾轻就熟”,将成远广告推荐给了分众。06年底,分众果然将其收入囊中。
丁炳文有了创建第三家公司的念头。
浩沙健身随口一句:“很多人找我们想进来做广告,你有兴趣吗?”引起了丁炳文的注意。
市场调研的反馈结果让丁炳文满意。在北京,成规模的体育健身房就有四五百家,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客户多是高收入群体。当时,在上海、北京虽有几家运营商,多以灯箱广告、传单广告或活动营销等形式出现,与健身房气氛格格不入。在对健身人群的运动习惯和停留时间进行细致分析后,丁炳文决定沿袭框架的模式。
2006年9月丁炳文成立律动传媒,开创第一家健身会所平面媒体。
律动传媒先在北京尝试铺路,后进入上海、广州、深圳,全面掌控四个一线城市的600多家中高端健身会所。07年底,律动传媒已经在全国布了约12000块屏。
刚刚完成布局,08年4月丁就将这个公司的股权全部出让给了分众。
“这是一个好项目。但也不是我的机会。”丁炳文认为,没有规模的媒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遇到问题,整合是发展趋势。
现在,公司已经更名为分众律动。丁炳文再次回到分众,“双方合约有三年的业绩承诺。”丁说。虽闭口不谈收购金额,但他表示“肯定有几千万美元。”他提供了这样的业绩支持:08年以来,律动大约签了2千万左右的单子,一年内预计将给分众贡献1个亿,09年做到3-5亿元也并不困难。
从拓佳、成远再到律动,丁炳文从创建到转手的时间都不会超过3年,其中律动成立仅一年半。3家公司中,丁炳文都是控股股东,他至今没有引入过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尽管,很多都是他的朋友。
他一直强调,“现在我没有这个实力。如果项目三年后摆在我面前,肯定能独立掌控。但在这个特定阶段,实力和能力都不能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只能说还不是我的机会。”
丁炳文一直在扮演分众系“初雕工”的角色,6年的时间让他拥有了一只优秀的工作团队和多年共同打拼合作伙伴。
律动传媒或将成为江南春在近期所收购的最后一家公司。“我们将在一定时间内暂停收购业务。”江南春曾坦言。他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对分众所收购公司进行一次大整合。
35岁的丁炳文表示,“下一个项目只做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