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从“背包客”到顺丰总裁



     从不打广告,不见PE,不接受采访……

  他旗下15万员工,巨额采购了IBM的信息、人力管理咨询服务方案和系统,他始终做小件快递。

  他是“火星人”马云最佩服的人:顺丰速运掌门人王卫。

  王卫,20年前10万元起家,今天年营业额几百亿,自有货机11架;与员工分享利润,一线员工有月薪上万;一直在创新(三个月没创新会觉得危机四伏);工作狂,每天工作14小时;实干,定期下基层;低调,员工都不认识他;强势,100股顺丰;胆大,先后9次抵押家产。

  顺丰,中国民营快递公司巨头。这家公司即将迎来20周年庆,但外界仍对它知之甚少,他无疑是一家另类低调的企业。

  “水货佬”垄断通港快件

  王卫有一句话:顺丰的一线收派员“才是最可爱的人”。因为他也是收派员出身,做过“背包客”。

  1971年,王卫出生在上海,父亲是一名空军俄语翻译,母亲是江西一所大学的老师。7岁时,王卫和家人迁往香港。高中毕业后,他不再读书,到顺德做起了印染。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影响,香港8万多家制造工厂移到内地,其中珠三角就占了5万多家,香港与珠三角之间的信件、货运业务量开始暴增。一开始,王卫受人之托,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夹带点儿货。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用拉杆箱也装不下的时候,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

  1993年3月26日,王卫拿着跟父亲借的10万元钱,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一个只有6个人的公司。同时,他在香港太子的兰街租了几十平方米的店面,专替企业运送信件到珠三角。王卫和员工们早出晚归用背包和拉杆箱运货,被称为“水货佬”。

  “别人70块一件货,顺丰收40块”,王卫“割价抢滩”的策略吸引了大批客户,甚至带旺了冷清的兰街。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顺丰很快将触角延伸到广东各地。当时,顺丰每建一个点,就注册一个新公司,分公司归当地加盟商所有,这使得顺丰在几年的时间内,便将珠三角一带的快递市场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但也因这样野蛮的增长方式,顺丰一度被业内称之为“老鼠会”。

  在这样的疯狂下,到了1997年,王卫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通港快件。据悉,当时行驶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货运车有70%属于顺丰的业务。香港回归时,海关甚至婉拒了国企中铁前来分一杯羹的请求。这时的王卫,不过26岁。

  强势收权抓住非典契机

  1999年,王卫已淡出公司日常运营管理。但在接到一通投诉电话后,他展开了顺丰历史上的最大改变。

  原来,加盟模式推广后,出于利益驱使,一些顺丰的加盟商擅自在货运中夹带私货,有的加盟商更是自己开始延揽业务当上了“土霸王”。王卫开始强势收权。

  王卫曾说:“顺丰提出差异化经营后,承包网点收回直营便遇到了很多麻烦。当时一个承包网点就是一个小王国,根治这些问题,压力非常大。”当时,曾一度传言有可能让王卫付出生命的代价,时至今日,王卫走到哪里,总有几位随行的保镖跟从。

  2002年,王卫收权成功,顺丰从加盟制转为直营制,并在深圳设立总部,将自身定位于国内高端快递。一年后,非典爆发,人们都不敢出门,顺丰迎来转折性的发展契机。疫情期间,航空公司的生意非常萧条。

 王卫:从“背包客”到顺丰总裁
  2003年初,借航空运价大跌之际,顺丰顺势与扬子江快运签下包机5架的协议,第一个将民营快递业带上天空,为顺丰的“快”奠定江湖地位。

  此时,顺丰的经营思路也开始奠定。王卫坚持只做快递,而且只做小件,不做重货,与四大国际快递重叠的高端不做,五六元钱的同城低端也不做,剩下的客户被锁定为唯一目标,1kg内收不超过20元的邮费。由于坚持只做小型快递,顺丰甚至拒绝了摩托罗拉这样的“肥”订单。

  2009年底,民航总局发布了一条不起眼的公告,宣布顺丰航空正式获准运营。顺丰申请建立航空公司并一次性购买两架属于自己的飞机——这也是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第一次拥有自己的飞机。

  2011年,这家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50亿元,拥有15万名员工,年平均增长率50%、利润率30%。

  20年的发展,直营模式、高端定位以及航空运输,成了顺丰成功的三驾马车。

  事实上,顺丰发展到今天的独有秘诀之一就是它的计件工资。这样的制度保证了顺丰一线员工的高收入,高收入支撑着顺丰以快为核心的高服务质量。其收派员的基本工资并不高,但收入全部根据工作业绩提成,每个月的收入都是可以预期的,并非常稳定。

  在顺丰,每个快递员都是自己的老板,因为他们的报酬全系于勤奋以及客户的认同,而月薪上万的收派员在顺丰早已不是特例。

  原宅急送总裁陈平说:“顺丰的收派员和企业是分配关系,不是劳务上下级关系。这就是王卫聪明的地方,当年收权,他没有全收。当时是加盟老板不听话,他把老板收了,老板底下的员工我就容忍你,只要你听我的话就行了,歪打正着了。”

  最有钱的工作狂

  在顺丰优选的前总裁刘淼看来,王卫是他见过的最有钱的工作狂,这多半源于王卫创业初期保留下来的职业习惯。20年来,他每天工作14个小时再正常不过,还定期到一线收发快递。有高管说王卫是那种很有危机感的人,三个月没有创新和变革,就会让他有危机四伏的感觉。

  大多数跟随王卫的高管们都评价王卫是一个很“规矩”的人。在顺丰速运集团副总裁杨峰看来,王卫是个责任感很强的人:“他想做事,他办企业的根本目的不是挣钱。”也因此,王卫多次拒绝了联邦快递、UPS等海外巨头的收购。

  在徐勇看来,顺丰最难能可贵的是始终坚持专业化的发展环境,不被其他利益所诱惑,在前些年多数快递企业都纷纷转型力求赚快钱时,只有王卫在埋头研究如何能够更加专业化、标准化地提高效率,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

  这种专业化显然是顺丰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就一直保持的核心竞争力,正因为对信息化、标准化的大量投入,顺丰很快便甩掉了其他快递公司。

  这些年,王卫十分低调,接受媒体采访的次数屈指可数,网上也极难找到其照片。就连顺丰的企业内刊《沟通》也从未出现过这位掌门人的面孔。

  王卫还是个十分坚持自我的人。在前两年金融危机最难的时候,顺丰没有裁掉一名员工,不论在公司内部讲话里,还是在公开的会议场合,王卫经常强调“收派员才是顺丰最可爱的人”。

  此外,顺丰成本高昂,王卫却对PE、VC的机构投资视而不见。行业里有这样一个传闻,“有VC想给王卫融资,但王卫始终不肯出来见面,这个VC就对外开出50万中介费价码,50万只为和王卫吃个饭”。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很多美国投资商也在找寻王卫,付给咨询公司的佣金为1000万美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5574.html

更多阅读

人大附中学子成长路:从“数学天才”到“金融英才”

20年辉煌之路:从“数学天才”到“金融英才”发布日期:2010-05-0719:30:22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杨锐(图片来源:凤凰网财经)杨锐,1986-1991年就读于人大附中第二届数学实验班。随后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1996年北大本科(含一年军训)毕业后

海涛法师:从个人安乐到宇宙责任

海涛法师:从个人安乐到宇宙责任采访整理/张素闻 (2007年9月采访于广州光孝寺菩提甘露坊)海涛法师1959年出生在台湾高雄一个传统的宗教家庭中,俗名黄荣享,生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父辈家境殷实,福报深厚,自小就享受安乐与富足的家庭生活。黄

周采芹:从“中国娃娃”到“贾母”的传奇人生_真水无香

上世纪50年代初,一个年轻美丽的中国少女,带着满满的行囊,独自踏上了前往伦敦的旅途,开始了她人生中的奇遇。美丽聪慧,高贵典雅的她是英国同学眼中的“东方公主”,西方观众眼中的中国娃娃,她如一朵娇艳的牡丹绽放在戏剧舞台上,似一汪清泉流淌

转载 今日首推 贺华成/张衡:从非主流到AB站:80、90、00后亚

直接冲击50后60后70后的消费社会学观原文地址:【今日首推】贺华成/张衡:从非主流到AB站:80、90、00后亚文化属性演替与互联网投资策略作者:申万研究80后“非主流”亚文化促“视觉系”互联网迭代催生照片美化、照片分享应用火爆。80后人

病历证明客体:从他证到自证

病历证明客体:从他证到自证并非法律上才有证据问题,从日常生活到科学研究,证据问题无所不在。病历的出现,作为证据都是指向医者之外的他者,作为疾病诊断与治疗的证据是病历最重要的功能,是给自己看的,所以病历就不可能通俗;其次作为患者与

声明:《王卫:从“背包客”到顺丰总裁》为网友平头男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