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胜芳是浙江巨科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经营着一家年产值几千万元电器企业的他,最近要跑去搞养殖——他刚接手一家坐落在乐清市南岳镇的养殖场,并在湖北签下合同预订了1万头“长大”品种的猪仔。
巨科可是乐清柳市镇连续8年的明星企业,这位温州企业家的转向,当然有他充足的理由:首先,国家重视农业,有很多扶持政策,对企业有利;其次,猪肉现在可吃香,10多块一斤呢,养殖业前景看好。
近期采访了一批农业大户、农业合作社社长,发现除了养殖业以外,许多农作物、水果,也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一个种西瓜100亩的大户,收入可能相当于一个小企业主呢!浙江省农作物管理局局长孙健告诉记者,因为土地资源有限,浙江是以精致农业见长的省份。许多地区都发展出了有自己特色的品牌农产品,比如临海柑橘、温岭麒麟瓜等,都产生了很高的利润。
采访中发现,农业合作社结合农户,他们形成的共同体,通过摸索通过创新,在品种选择、技术改进、市场运营等方面也越来越成熟。正如温州企业主黄胜芳的观点,农业的许多方面,都有很大潜力。
改进好技术:专业人才抢着要 说到自己的西瓜,朱钟木描述起来可是绘声绘色:又甜、又脆,瓜皮薄,一刀下去,清脆的一声“啪”,西瓜就裂开啦!2001年,为了种好这种“地雷瓜”,他费尽心思跑到温岭去学技术。立桩、拉大棚、布滴管……所有的硬件都具备了以后,他觉得在这个基础上,还该动动脑子。
第二年,他想了个办法,把油菜籽榨油后剩下的菜籽饼收集起来,泡在水里一段时间,压碎备用;然后在西瓜地里挖沟,把压碎的菜籽饼撒进沟里,闷上土。“大概一个月以后,这些原本没用的东西就变成营养物质了。西瓜苗吸收了以后,长得可欢了。”这一年,他种出来的西瓜长得特别大,特别甜。
尝到甜头后,朱钟木继续努力,调配一些草木灰、有机肥,放到土里——每亩地要放多少肥料,都是他一点一点试验出来,然后教给合作社的其他社员。他们合作社有大约400亩西瓜地,还有番茄、草莓、莲藕等等作物,都非常注重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既有硬件的改进,也有各种“服务”手段的改善。
在现代农业种植中,技术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样是蔬菜,有机蔬菜价格就比普通蔬菜高出许多。除了个体的价值差异,技术还关系到产量等问题,影响到整体经济效益。所以,绍兴天天田园公司董事长葛云明千方百计出招留住技术员。
刚到他们公司的浙大毕业生小叶自己也许还不知道,她已有了一套140平方米的住房。这几天,在天天田园公司就职的她还在试用期,公司已给她和另外一名大学生各收拾好了一套住房。“3个月的试用期一结束,套房就归他们使用了,等到8年以后,房子产权就是他们自己的了。”
做养殖业的葛云明说,随着公司规模扩大,解决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已经成了公司的头等大事。
做个好包装:“卖相”很重要
辛辛苦苦种出、养出农产品,有个好卖相也很重要。这方面台州三门富达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方道会的体会很深,西兰花还长在地里,他就盘算开了。
“现在出口蔬菜最怕被扣上‘农药残留’的帽子,卖不出去,西兰花只能开在地里了。但是如果不用药水,虫子又特别爱吃西兰花,弄得卖相很差。”
为了保护西兰花美丽的形象,他们特别给它们包上了防虫网,然后启用微喷设备保湿降温,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样卖西兰花,人家用泡沫箱大包装,每公斤批发价大概1.8元。他们呢,用贵一点的钙塑小箱,显得比较精致,这样价格就可以上去一些。
包装是农产品上市前必经的环节,但是除了外形包装外,这里头的科技含量也不低呢。像一些出口蔬菜,都要配备冷藏和简单加工设备,冷藏温度等都有严格规定,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鲜。
“如果资金充足,我设想是每两颗西兰花做一个独立小包装,放在超市卖,这样又好看又卖得起价,不过目前还没这个设备,挺可惜的。”方道会感叹说,现在我们国家的农业合作社大多还停留在以卖完产品为目标的阶段,没有资金、精力来尝试科技化、精致化的包装。
“质量好辅以漂亮的外观,附加值会提高很多呢。”
挑选好作物:品种不好,再忙也白搭
方道会是台州三门富达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去年,他试着种了6亩地的黄秋葵,今年,初尝甜头的他把种植面积扩大到30亩。
“这个种好了,效益好着呢。”方道会向记者分析,黄秋葵在东南亚、港澳地区很受欢迎。一公斤黄秋葵在市面上价值20元人民币左右,一亩地能出1000~2000公斤的产量。
“如果能解决出口的包装和销售问题,这个应该比西兰花效益还好。但是,不管什么品种的推广,都得慢慢来。我们有152名社员,几千亩土地,农作物一定要谨慎挑选,不然损失就大了。”
像西兰花这个品种,就是经过他们实践检验,已经成为合作社的拳头产品,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看到西兰花效益好,社员们还入股成立了西兰花出口保鲜加工厂,进行专业分装、冷藏。
种农作物跟选工作一样,入对行了,努力就容易见成效。温州田头青菜专业合作社的大户朱钟木,每年那个投资真叫大呢,收益当然也不错。朱钟木种的是西瓜,去年铺了90多亩,今年因为种种原因减少了一点,但投入依然吓人。
“大棚、喷灌设备、人力成本、包地费用等等算上,每亩地一年大概要9000元投入。”
算完成本,朱钟木又扳指头算他的收益——每亩地大概能收6~8次西瓜,一般3次采摘就可以保本,“接下来就是利润了,如果天气好,多收几次瓜,那就很不错啦。”
现在,种农作物像做企业一样,要根据市场来选择经济价值高的作物,还要逐年做一些调整。浙江省农作物管理局局长孙健告诉记者,政府也有一些农业扶助项目,通过合作社引进一些优良品种,推荐给农民种植。
想个好点子:向省外、向高山拓展
在访以前,对“高山蔬菜”还真不太了解。台州天台石梁镇高山蔬菜合作社社长王忠兴介绍说,山上气温低,4月才开始种菜,7~9月上市。“几乎是错开季节的,比如黄瓜、茄子、四季豆,山下已经落市了,我们的才刚上市。”“我们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做农业,天热时种蔬菜,天冷时种药材,一地两用。”
除了山上可以发展农业,浙江的农户还把范围拓展到邻省,甚至国外。
浙江省农作物管理局局长孙健说,浙江省内主要发展一些设施蔬菜、高山蔬菜、出口蔬菜、加工蔬菜等,形成了有特色的农业带。“比如杭嘉湖地区的设施蔬菜,台州、上虞的出口蔬菜,浙南地区的加工蔬菜,等等。
“其他的养殖业、水产、果木、花卉等,也都有比较成熟的分布形态。”
“因为土地有限,而且实施了品牌战略,许多农产品可以走出浙江,到周边省市甚至国外发展。比如温岭的麒麟瓜,在越南、缅甸都有种植。”
提升附加值、发展品牌战略……这些原来被视为目标的口号,正在逐渐变成现实高山拓展
好政策才会有好收成。这些年,农业大户们靠种植经济作物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也有了底气。但记者感觉到,还是有一些因素,牵制他们不敢进行产业化发展,甚至不敢再追加投入。因为农业靠天吃饭的因素很大,一场天灾足可以使人血本无归,而市场上的供需失调、欧美国家的贸易壁垒,也给农户的生产带来了阴影。西瓜大户朱钟木告诉我们,他今年缩小了一点种植规模,就是因为去年遭受台风,少收了3次瓜,几乎只够保本。“如果我有更好的大棚设备,抵抗天灾的能力就大一些。现在的大棚不够牢,但也花了10多万元。”
朱钟木感叹:“去年种了将近100亩地,农业贷款只有1万元,所有的钱靠自己筹。我既没有这么多钱,也不敢冒这么大风险。尽管效益好,今年只种了50亩。”
方道会也告诉我们,合作社现有的喷灌设备已经花了社员180万元,“凭我们自己的力量,再也不能创造更好的环境了。但是农业要靠投入的,很希望银行能多贷一些钱给我们。”
就此问题咨询过相关政府部门,得到的答复是,农业贷款呼声很高,国家也有意放宽,但真正落实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