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期间表示,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此同时,中央《关于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提出,“坚决纠正唯国内生产总值用干部问题”,尽管习近平此前在讲话中曾批评不能以GDP论英雄,但以党内文件的形式要求纠正“唯GDP论英雄”尚属首次。 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策的主轴,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苏联的崩溃让中国看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发展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而冷战结束与随之而来的全球化为中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外部环境。中国通过改革以及市场经济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发展成为硬道理。 在这个时期,追求GDP增速成为中国改革事业与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主要动力机制是通过横向的地域间竞争以及垂直的“官员晋升锦标赛”,而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就是GDP增速。这种机制导致地方政府和官员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以及扩大财政投资,长期如此造成了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失控以及投资效率低下的后果。与此同时,老百姓却承担了通胀、房价泡沫、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等成本,后期出现了GDP越增长,百姓生活越难过的背离。
![唯gdp论英雄 变“唯GDP论英雄”难在哪里](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404057156688.jpeg)
这意味着,单纯发展GDP并不能够带来更多的民众支持。中国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而继续制定GDP增速目标并以此考核官员政绩,不管如何转型都无法实现,因为政治权力将继续调动所有资源“保增长”。 但是,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理念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贯穿中国整个改革开放时期,已经形成一套稳固的体制、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从上到下,整个中国政治体系都是在这套模式中成长和壮大,即使非常清楚必须改变这种发展模式,但想要改变整个体制进行转轨,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比这套模式惯性更强大的阻力是在发展中壮大的利益集团,也会顽强地抗拒变革。 在十年前,中国领导人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试图扭转这种“唯GDP主义”的传统发展模式,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相配合的政策,但是,理想并没有实现。因为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等纲领,需要全党形成共识并在行政体系中努力推进新模式,如果政策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那么,这种理念就无法推行,更不会转化为行动。 本届领导人上任后,一直进行整顿党的作风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工作,根据观察,这种改变不是转向一个新的轨道,而是从基础性的点滴改变做起;也不急于狂风暴雨式的运动,而是扎实推进,渐进性地改变,就像上台阶一样。这些都是为最终的改革打下组织基础,因为要推行一项重要的改革必须让执行者思维发生改变,让他们明白和接受。 在这个过程中,领导人主要通过讲话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直接以政策或文件的形式传达,当领导人的观点在党政部门经过一段预热和贯彻,紧接着就会以党内纪律、规范以及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与此前是截然相反的路径。这样做的好处是党政体系有了心理接受的准备,或者说经过试探或讨论后更容易接受。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央领导人频繁为全会造势打气,制造一种将会推动综合改革的预期,习近平多次提出不以“唯GDP论英雄”,李克强几次开会则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且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这些都是为将来的改革造势,做思想和组织准备。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可能是一个新的起点,推动中国发展模式进入2.0版,取消“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制度,可能是新模式的最直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