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华人世界的创业书:自慢Ⅱ之以身相殉》
3.拔出石中剑 1995年,一次发行人员的面试,改变了我的创业生涯,也改变了台湾杂志业的风貌,更改变了台湾媒体及网络的生态。 上市三天就成功——计算机家庭杂志集团 《商业周刊》需要一个发行主管,我找了一些人面试,其中一个人来自一本IT杂志,他是发行主管,我要确认他的经验,不免在工作方面问得比较细致。 从他的回答中,我发觉IT杂志虽然是一个特殊的利基市场,但已有相当的市场规模;更重要的是这个市场看起来正要勃兴,要从小众变成大众,一场计算机学习风潮正要兴起。 这次的面谈花了我两个小时,结束的时候,我告诉这位应征者,我下决心要新创一本给大众看的计算机学习杂志,我邀请他加入我的团队。 (创业陷阱:许多机会是从很细微的末端信息察觉,《PC home》杂志的创刊,就是从一个发行人员的应征开始。创业者要耳听四面、眼观八方,要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我重新创业的念头,由来已久。《商业周刊》长期抗战,濒临倒闭时,“贫贱夫妻百事哀”,我与我的创业伙伴,不时因为工作观念上的歧异,迭起争执,那就像一首歌所形容的:“两个人一张床,中间隔着一片海。”这让我早下了决心,如果可能,我会重新创业。 而1995年的《商业周刊》,经过长达4年的内部彻底整顿,运作上已渐趋正轨,再加上1994年出版的《一九九五闰八月》一书畅销,整个气势大旺,这时候如果我离开,影响不大,因此重新创业的呼唤,在我的心中越来越清晰。 我开始用我一人之力,展开可行性分析,这一次我对办杂志已非吴下阿蒙,从市场规模推估,到使用者消费行为,到产品定位,到核心成功因素,到上市规划,到团队想象,我彻底想了一遍也写成文字,我确认这是一个可行的市场,我真的要拔出石中剑,潇洒走一回了。 行动的第一步,我想的是团队,这时我已经知道团队才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我需要最好的伙伴,我想到詹宏志。在《商业周刊》创办时,他就已是最早投入的股东,后来虽未加入工作,但他一直是我心中的才子。 当时詹宏志离开远流出版,在家挂了一个牌子“Retired”(退休),闭门读书、编书,我知道他不接电话,于是直接上门找他。 在台北市永康街的巷子里,住在一楼的宏志,开门看到是我时,相当讶异,因为我很少烦他,他问我有什么事?我回答:“我想办一本给大众看的计算机学习杂志,想听听你的意见。” (创业陷阱:创业、趋势大师兼文学才子詹宏志,台湾文化圈内人都知道他很难接近,虽有共同投资《商业周刊》的经验,其实我和他并不熟悉,但决定创办《PC home》杂志时,我觉得他是最应被请教的对象,所以采取了闯空门的拜访方式,很鲁莽,可是当时我只有这个方法,所以创业者对任何方法都不能放弃。) 就在院子里,他看着我,随即就回答:“立即去办,一分钟都不要等!” 我接着问:“既然你也认同,那有没有兴趣参与?”他回答:“参与是什么意思?如果是工作,不行;投资,可以!”

我说:“好,那投资算你一份,工作团队我们另外筹组,但你要参与意见并当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