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创业是孤独的,是寂寞的,你只能独自前行;而我说:朋友,一切都不象你说的那样!有许多与你同路的朋友,何不一起搭个手,做个伴.让我们一起分享创业路上的喜悦和艰难!
蔡玮,这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伢从小就喜欢“做买卖”,大学毕业后正式从商。眼下,30多岁的他拥有一家咖啡食品、器械营销公司及一家咖啡馆,还是一家咖啡加工企业的股东。
高中开始“练摊”,一天赚十几块
蔡玮从小就特别不安分,向往做生意、赚钱。1985年,还在上高中时,就趁着暑假开始练摊。
他选择的第一个行当是卖苞谷。当时他找妈妈借了20块钱当本钱,到批发市场买了一袋苞谷,骑着三轮车驮上苞谷在居民区里叫卖。“苞谷是论袋买的,我论个卖出去,就赚差价每天都能赚十几块钱。一个暑假赚了600多块。”
1989年,他大学毕业去了珠海,在企业里打工。此时仍不忘利用下班时间上街摆摊,先后烤过羊肉串、卖过北方饺子,当时他在工厂的月收入是400元,而摆摊的收入比薪水还高,人称“蔡一千”,意思是每个月可以赚一千块。
25岁倒咖啡豆,成立咖啡食品公司
蔡玮生性喜欢交际,喜欢跟陌生人“搭白”。1995年前后,他在一家工厂打工时结识了老板的台湾朋友。当时,这几位台湾朋友感觉到,内地的咖啡市场正在启动阶段,大有商机,想在内地做咖啡豆生意。但他们认为台湾人在内地做生意有些许不便,于是想到了蔡玮,提出要与蔡玮合伙做生意。
蔡玮凭着“练摊”攒下的1万多元积蓄“入伙”,正式做起了大买卖。
刚开始的生意很简单,就是从国外进口生咖啡豆,再转手卖给广东、北京等地的加工企业,慢慢地生意做大了,还开始销往香港。
1999年底,国内的咖啡消费兴旺起来。他们又投了一笔钱,在上海开了一家咖啡加工企业。这一次,赚了点钱的蔡玮加大了投入,正式入股。
2001年,蔡玮在武汉成立欧克咖啡食品有限公司,销售其上海公司加工的咖啡,各种进口咖啡器皿,并提供技术培训。
从源头到终端,开咖啡馆摸“水性”
2003年12月,蔡玮把咖啡生意从源头做到了终端,他在汉口香港路开了一家名为“欧玛丽”的咖啡馆。开这间咖啡馆,赚钱是其次,他的主要目的是想深入了解咖啡馆老板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什么样的培训,以便在进行咖啡销售时更好地面对客户。
“我的压力很大,一直有紧迫感,简直寝食难安。”他说,目前武汉的咖啡市场竞争已经很激烈了,但并没有形成强势的销售公司、咖啡馆,而国外的大型连锁企业正对武汉市场虎视眈眈,凭武汉目前的情况,很难与其抗衡。“所以我特别用心,让企业快速发展,赶在他们来之前强大起来。”
蔡玮的四条生意经
蔡玮说,回想20载从商路,他总结了4条经验,愿与后来者分享:
其一,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在必须具备的素质中,性格最重要,能力倒是其次。曾有调查数字说只有1%的人适合创业,他很赞同。“我觉得自己做生意是一件很苦的事,身体上的累根本不叫苦,心累才叫苦。如果不够乐观,如果没有点毅力,真的很难坚持下来。”
其二,要坚持,任何付出都不会白费。“如果有两家药店,都做同一种药,一家为了赚钱,一家为了治病,最后赚钱的肯定是后面这家,只要把事情做好,肯定有收获,任何付出都不会白费。”
其三,多参考别人的成功经验。蔡玮有个“跟风理论”。为什么?“因为你需要考虑的问题,前面的人都替你考虑好了。”这些年,他常看财经类的报纸杂志,看到别人的成功经验、成功营销点子,他都会留心揣摩,如果合适就套用在自己身上。
其四,不管做哪行,一定要有自己独一无的东西。有一次,他在上海宜家家具店看到一种欧式烛台,烛台两边用来装蜡烛的是两个对称的玻璃器皿,玻璃器皿底很深,形状有点像杯子,他当时就想到,如果在玻璃器皿中装上咖啡,将这款烛台变成情侣咖啡杯,一定很受欢迎。果然,这种“杯子”一推出,没过几个月就卖断了。还有,同样是卡布基诺咖啡,别的咖啡店都是将肉桂粉、奶油等随意浇在咖啡上,他则培训员工做成花朵、心等形状,很得女孩子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