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个人理财》杂志报道,一个当年的毛头小伙子,没什么背景,最早也没多少资金,通过15年理性、耐心的投资理财,却积聚起了800万左右的财富…… 2005年12月初的重庆,阴雾迷漫。 然而坐在重庆最繁华的商业区解放碑的一间酒吧里,马进脸上却满是愉悦的阳光。 这家名为“小酒库”的酒吧,是他的私产,日进斗金;在离小酒吧不远处的知名的得意大型家具广场里,他以3000元每平米低价购入的一间145平米门面,目前已至少升值数倍(但他还并不急于出手,而是轻松收取着一年7万多元的租金);在重庆石桥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他多年前十分明智地通过自己创办的一家微型公司,用约70万元购入了开发区地产商1%的法人股份,如今地价飞涨,他每年获得8万元分红,且耐心地等待着法人股能上市流通那天——到时他至少能把这1%法人股卖个六七百万元。 马进是重庆工商银行一家分行的个人理财师,有着300多位固定客户,影响着近1亿元的资金走向。 今天的一切怎么得来的?马进笑谈:我没什么背景,最早也没多少资金。但时间是财富的母亲,生活中赚钱的机会无处不在,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抓住,抓住后能不能通过理性与耐心的理财而持续获利……买卖国库券开“财眼”我们很多人应该还记得购买国库券的日子,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上海、重庆等大城市相继开放了国库券交易市场,每年老百姓都要义务性地买一些。但是手中本来就没几个钱的老百姓很多等不到几年以后再兑现,特别是少做长远打算的年轻人,纷纷在买后不久甚至是第二天,就把国库券以5折的价格卖掉。 1988年开始,个人可以直接将国库券卖给银行了,但是仅仅在大城市里有交易点,农村比较闭塞,尚未放开。不少农民用国库券缴计划生育的罚款,由此村里面的计划生育部门积累了大量的国库券。 此时马进是个20多岁的小青年,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并没有什么“投资”的概念。有一次,他的一个在四川岳池县做小生意的亲戚来重庆进货,问他哪几个国库券交易点的价格高。马进在工商银行工作,对这些行情比较熟悉,便把他带到了财政局设的一个交易点。 原来这个亲戚来之前从小贩手上批发收购了很多国库券,到重庆卖,从中赢利。 马进茅塞顿开,认为这是个赚钱的好机会,便也开始做起了利用“地域差价”赚钱的买卖。那时还没有双休日,马进每个星期六抄下重庆各交易点的价格(这个价格一般只会涨不会跌),下班后坐车赶到附近的郊县去,从小贩或者公社的干部手里低价买下国库券,然后拿回重庆卖掉。 开始的时候本钱不多,马进通常筹集了一两万元就跑一趟,但每趟的收益率都在10%以上,也就是说每周他都能赚到1000-2000元。在那个年代,能够每周进账千元非常难得,抵得上一般工薪族几个月的工资!这个买卖,马进做了半年,大概赚了几万元,他笑着说,结婚的钱就是从这里面来的。 买卖国库券并没有赚很多钱,但是培养起了马进的“机会”意识,开了“财眼”:“钱也许没有挣到太多,但是培养了一种对机会的敏感。”他更加关注国家的金融环境和身边出现的事情,寻找投资的机会。 投资股票完成原始积累 1991年,工商银行重庆分行成立了证券营业部,马进也开了个户,尝试着炒股。开始的时候他对股票并不十分了解,只知道原始股能够赚钱,操作的金额也比较校当时的重庆有价证券公司发行了西南制药三厂的浮动利率债券,算是最早的品种之一。马进了解后得知,该债券有最低利率的保障,同时还有浮动利率的收益机会,而且如果西南制药三厂发行股票,该债券还可以转为股票,价格比为1:1。马进感觉到这是个机会,便把手上的2000元国库券卖出,买了2张1000元面值的西南制药三厂浮动债券。 1992年,重庆开始发行股票,一个身份证可以买一组认购证,一组5张,共50元。当时马进正好调到证券部工作,在广大市民还不清楚股票为何物的时候,他已经认识到了其投资价值,便也买了一些。 随后西南制药三厂、渝开发和渝太白三家公司发行了股票,一组认购证便是1600股,认购证的价格在黑市已经炒到了300元一组。 药三厂上市后,浮动债券的价格在2000-6000元之间波动,成交通常在5000元以上。马进卖了债券,买了认购证。 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一组认购证的1600股升值到了平均25000元,马进搭乘上了市场初期的顺风车。 在“一级半”市场上,马进也赚了不少。一级半市场可谓是风险大,机会也大,1993年,市场上有万里蓄电池、重庆实业、重庆百货、奎星楼等不多的几个品种,马进看中了重庆实业,决定“赌上一赌”。 他在重庆实业从4元跌到2元的时候买进了2万股,不到2个月,重庆实业上市的消息确定,一级半市场的股价升到了8元左右。又过了2个月,重庆实业上市,开盘股价便升到了14元。这一次投资,马进便赚到了24万元。 在股市刚“开张”的时候,马进就把握住了机会,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当时他的资产已经达到了上百万元。 但是平心而论,马进的财富快速积累的过程不免有些“急进”,“赌”的成分很重。而一次失败让他转变了心态。 1997年,投资基金上市,马进一厢情愿地将基金公司理解成了股份公司。他了解到天骥基金的价格约3、4元,净资产为2.5元,每年的收益为1、2角,看上去很不错,他便轻率地在4元多的时候买进了20万股。 不料基金价格却一跌再跌,最低的时候跌到了不足1元钱。最后马进不得已以2.5元的价格卖出。这一次,投入的80万元损失了一半。
惨痛的失败让马进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他反省自己这几年来的投资,认识到自己“赌性”太重,运气好就赚,不好就赔,很容易大起大落。 他自己的投资理念也逐渐发生了转变,认识到好的投资不一定是以时机的投入早晚来定的,最好能够“稳健地获得‘暴利’”。 分散投资一生无忧 投资越来越娴熟的马进非常明白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在时机到来时,他便进行了分散投资。 1997年,马进减少了炒股资金的投入,成立了重庆紫荆数控机械公司,主要从事贸易业务。开始的时候仅是他一个人经营,后来转变为股份公司,现在他只是持有股份并每年分红,而不再参与经营。这家从事机电贸易的公司目前可在当地大量同行中排名前10位。 在此之前的1992年,重庆高新区成立了渝高责任有限公司,负责高新区土地的开发。该公司通过工商银行发行了3000万元债券。1993年渝高公司转为股份制公司。1997年,渝高公司通过华夏证券发行了6000多万法人股,发行价为1.1元,却迟迟不被看好,没有人买。 那时马进正好在考虑能够得到稳定回报的投资渠道,基于工作便利,马进对渝高公司的人员构成、运作机制都十分了解,知道当时每年每股可以分红1角几分钱。 进一步分析之后,马进认为重庆的房地产市场一定会火起来,投资房产将会有高回报;但是炒房不如炒地,而炒地必须上规模,自己的资金不可能炒地,不如通过持有法人股间接投资地产。 高新区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尤其是二郎地区具有巨大的开发和升值潜力。渝高公司的土地储备可以说是重庆的第一大“地主”,又是二郎地区唯一的土地一级承包商,经营具有垄断性质,其中必然有暴利可赚。 渝高公司的发展不可限量。马进当即以紫荆数控机械公司法人的身份买进了5万股,每股8角钱,之后又逐渐加仓到100多万股,占了全部股份数量的1%以上,平均每股成本7角多。 马进果然没有看走眼,这几年高新区的土地开发轰轰烈烈,渝高公司也发展成为渝高集团,效益令人艳慕,2003年仅房租收入就达到了2000万元。每年这1%的法人股也为马进带来了不小的收益:最低的时候分红每股6分钱,100多万股分红就有6万多元;最好的时候每股1角8分钱,100多万股分红就有18万多元。 马进将这项收益规划为养老储备。一是因为收入比较稳定,二是马进相信,起码到他退休的时候,中国的全流通框架应该形成并且比较成熟,产权应该能够交易了,到时候他手上的法人股至少价值600-700万元,净资产在400-500万元,所以作为中长期投资是很适宜的。
1997年9月,马进还在重庆最繁华的地段——解放碑开了一家紫荆花咖啡厅,1998年重新装修之后更名为小酒库酒吧,生意很不错。小酒库共投资了20多万元,早已经收回,马进不愿意说出现在具体的利润,只是说每月的房租就是10000元左右,利润肯定不比房租低。
马进把酒吧利润这笔较为固定的收入作两个为孩子的成长经费,定期分别存入2个存折。马进微笑着说,孩子都还小,今后的成长需要很多资金,现在物价又高,得早作准备埃1999年,马进以每平方米3000元的价格在解放碑的得意世界家具广场买下了一间145平方米的门面,现在,他以每平方45元的价格租了出去,一年的租金收入为78300元,年收益率在20%以上,而且肯定将越来越高。 基于自己投资的成功经验,马进总结了几点心得献给《个人理财》的读者:一、专家理财。面对市场上日益增多的金融品种,普通投资者没有精力来分析、选择,利用专家的经验来理财是必然之眩二、要认识到时间是财富之母,现在永远是投资的好时机,因为它正在一点一滴的流逝,钱一旦带上利息,则今天的比明天的值钱;钱如果不能增值,则越久越赔钱。时间是理财的朋友,也是敌人。 三、财务制度强调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三性”观完全可以移植到个人理财中,理财同样要强调三性。 理财理念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 在年轻时期,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收入能力都较强,这时比较合理的财务规划时压缩弹性支持和刚性消费,大量投资,此时追求的是收益;在中年以后,收入曲线普遍处于下降阶段,风险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这时的财务规划则应过渡到压缩投资,保证较好的生活水准。这就是说人的理财观随着生命的增长是有一个变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