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让改革真正触及灵魂,迎来彻底的重大转身,需要通过一次伟大的战略部署来完成。 这样的国家使命,无疑就聚焦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通过此次全会,描绘一幅深化改革路线图,展示这个国家的未来愿景,铺陈每个国民的福祉命运,将是激发活力、推动发展的最重要选择。 很显然,要书写好中国改革史这至关重要的一笔,需要国家以公共情怀,国民以公共精神来进行铺垫润色。这种底色铺陈,归根结底,也就是要形成一种普遍的固化的观念共识——唯有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将共同的命运托付给美好的未来。 回过头来看,自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届三中全会也都成为关乎国家命运转折的历史节点。35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此启动了中国发展最大的动力引擎。中国改革开放经历30多年扬帆远航,劈波斩浪,如今驶入的深水区,各种利益交错,问题矛盾复杂,观念认知偏差,社会活力消损。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要想破除利益障碍,摆脱观念束缚,当然就必须要重新凝聚共识。这种共识,也就是定格在对改革的诉求的最大公约数之上。 这种最大公约数,体现于制度建设、利益分配、文化认同等等方面。这一切的问题矛盾,最终也只有纳入到改革的框架下,通过满足改革的程序正义要求,才能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推进。 唯有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让中国改革处理好复杂的利益矛盾,解决掉太多难啃的骨头。比如,加快民主化、法治化的进程要冲破体制弊端与观念障碍,如何才能让公共话语权不被权力话语束缚;重新激发中国经济活力需要应对结构性失衡带来的持续性衰退,那么如何摆脱既得利益集团的捆绑。这一切,都是改革的命题,都需要寻求更加平衡的话语权,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更具普适性的价值文化认同,来对重大利益关系进行调整。

在一个价值多元、利益分配多样的时代,如果不能最大程度形成共识,就不可能真正汇聚起强大的变革力量,就很可能掉进各种陷阱,甚至开历史的倒车。中国如果不能深化改革开放,就可能前功尽弃。而推进中国改革,注定要面对转型的阵痛,利益的纠葛。要想真正增强对改革道路的信心,破除一切改革的障碍,为改革提供最大的动力源泉,让改革支付最低的成本代价,就必须让中国改革迎来最具普遍性的共识。 这样的最为强大的呼应,最终必须通过最大程度释放民意来完成。 中国改革的最大动力,也只能来源于觉醒的民意。向往民主政治,期待市场公平,渴望法治公正,追求文化自由,这一切,本身既集纳于最为普遍的民意之中,也谙合中国的改革框架和制度理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充分尊重民意,让民意与权力话语、垄断话语进行平等博弈,才能真正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边界,使当下改革摆脱被各种既得利益集团捆绑的困局,清晰标注着所有对改革诉求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