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根据相关网站上的信息,我风尘仆仆地赶到上海市郊,与一家厂洽谈装出口毛毯的塑料袋,但结果让人大失所望。虽然产品质量尚可,但工厂把价格咬得很死,还要预收制版费。这与我的期待值相距甚远,第二天,我去长途车站买票准备打道回府。
手提着工厂送的样袋,正去购票厅,无意中却发现我被一中年人给盯上了。他紧追了几步赶上前来,对我手里的袋子饶有兴致地打量了一番,接着打起了招呼:“冒昧地问一下,您是做生意的吗?如果需要这种袋子,我们那里就有哇!”说完,就把他的名片递给了我。
我对名片扫了一眼得知,他是温州一家废旧塑料回收厂的老板,姓郭。想起都是生意人,我顺口讲起了来沪采购的经历。郭老板听完,满脸顿时放出了光彩,连声说:“同行,难得啊!如果愿意,随我去温州看厂,质量和价格绝对包您满意。”
上车后,郭老板说,包装袋虽然自己不能做,但一位朋友可以供货,价格和要求见面后直接和朋友谈,他决不会从中拿好处费。怕我不信,他和我侃侃谈起了里面深层的“原因”。
原来,在外跑生意的温州人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他们出门,除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外,还特别留意各种信息。如遇自身不能供货时,会大度地把潜在的客户介绍给亲朋好友。这次给别人创造发财的机会,下次他就可以得到同等的回报。
这种生意经让我闻所未闻,心有触动。到了苍南,郭老板热心牵线搭桥。看完了箱包一条街,我这才发现这种包装袋此地是最佳的选择:做拉链、缝纫、提手等分工细致,合作紧密。向一家牵头的老板预付少量订金后,他们就会按时把货发到你指定的地方。
温州人生意上的精明,在于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善于捕捉每一个稍纵即逝的商机;在于他们对合作对象的“宽厚”和不设防;也在于他们相互提携、生意上抱成团的凝聚力和“远见卓识”。他们就是靠这种商业的睿智把零散的信息汇集成一个个“聚宝盆”。
由此,我对传闻遍布全世界每个角落的温州人每天赚钱数亿的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