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说: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企业家说:穷人不是缺少财富,而是缺乏创造……
1991年,年仅30岁、时任辽宁伊春市粮食中等专业学校党总支书记的张亚光,为了实现一个“老板梦”,毅然砸碎了铁饭碗,舍弃有房住、有车坐、令人羡慕的领导岗位,辞职下海了。 在短短的十年间,张亚光从摆地摊干起,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驰名海内外的大企业家,一个有着亿万元资产的“砧板王”。 他是怎样靠着一块小小砧板创造出如此大的业绩来的呢? 好好的官不当,偏要去卖砧板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张亚光出生在辽宁省伊春市一个普遍工人家庭,他是家中的老大,下面还有一弟一妹。 19岁的张亚光高中毕业后参了军。在部队,张亚光勤学苦练各种本领,很快就从士兵逐步提升到了教导队长的职务上。 从部队转业后,张亚光被安置到家乡辽宁伊春市粮食中等专业学校任党总支书记。这个职务让人们羡慕不已,有车坐、有房住、有实权…… 可走马上任不久,一种莫名的躁动便涌向张亚光的心头。说实在的,过惯了军营里那种生龙活虎般生活的他,的确不习惯于那种按部就班的行政管理角色,他渴望自己能重新获得一种驰骋“沙场”的快意…… 一次,在转业干部培训班上,当老师讲授市场经济理论时,从来没有接触过市场的张亚光被这一理论深深地吸引住了。全新的概念、全新的观点,让这位关东汉子萌发了创业激情。他想: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打破铁饭碗,进入市场,实现自己的老板梦呢…… 经过几天的思索,上任刚两个月的张亚光毅然决定弃官下海,到商海里去搏击人生。当他来到市粮食局党委书记面前,把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后,党委书记吃惊地望着他,说:“你疯了?你的位子多少人都在抢啊,你却把它当狗屎踢。别到时没饭吃了,又来这里哭。” “我保证,一旦离开了单位,就再也不来找您的麻烦。”张亚光响当当地回答。 随后,张亚光将一纸写有“不要组织上分的房子、工资,有困难不再来找组织”的保证书放到了党委书记的办公桌上。 张亚光辞职下海的消息不胫而走。同事们叹息,朋友们迷惑,更有人嘲笑他昏了头。但张亚光没有过多地解释,他相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1991年春节刚过,张亚光便正式离开了舒适的工作岗位,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大连,汇入茫茫的下海人流中。 首先,张亚光来到了大连西岗区的一个星期天旧物市场,了解那里的行情。经过几天的观察,他觉得那里小商贩们的生意都不错,便摆起了地摊,做起了日用小百货的零售生意。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摊生涯,张亚光已经小有积蓄。他不满足做这种小打小闹的买卖了,便开始寻找新的商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张亚光洞察到:要成功,一要做得大,二要做得准。 一天,张亚光发现市场上的干豆腐不仅质量差,而且价格高,便想到:如果卖质量好、价格又不高的干豆腐一定能赚到钱。而家乡的干豆腐又好吃又便宜,何不运来些试卖一下?说干就干,张亚光马上返回伊春,带回了2.5公斤干豆腐。结果,2.5公斤干豆腐不到一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大家交口称赞伊春的干豆腐香、脆、纯度高。张亚光的血一下子沸腾了,他决定倾尽所有,做干豆腐生意。在零下近30℃的冬季,张亚光身穿皮大衣,头戴狗皮帽,脚蹬自行车,往返于老家的40多个干豆腐加工点之间收购干豆腐。然后,他将干豆腐2.5公斤一卷,10公斤一箱地封起来。2个月期间,他共收购了40吨干豆腐。随后,张亚光租了一节零担车皮,想把干豆腐运到大连。但40吨的干豆腐只装了半个车厢,剩下的空间怎么办?张亚光想起曾在火车上看到一些铁路人向乘客兜售砧板的情景。于是,他又捎带收购了3000块砧板装上了车厢。
世上的事就是怪:当你刻意做某一件事时,总是山重水复;而不经意间做的一件事,却往往会给人的命运带来转机。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张亚光虽然做干豆腐生意赚了一笔钱,但真正给他带来大收获的却是那次捎带运来的3000块砧板! 当张亚光把干豆腐全部销售完毕后,就把砧板投入到了旧物市场上。谁知不到一个小时,砧板就被顾客全挑走了,留下的是一副副笑脸和对砧板的赞扬声。曾经并没有抱太大希望的砧板居然这么快就全部售出,从来没有想到过做砧板生意的张亚光,此时突然意识到:如果能搞一个砧板加工厂,一定能赚到钱!他继而想到:如今生产什么产品的厂家都有,还就是没有专业生产砧板的。 现在的家用砧板几乎全是家庭自己土制的:有的是从木器厂要来的;有的是从木板上截下来的;有的是用塑料板替代的。但这些砧板总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人们渴望能买到既美观实用,又卫生方便的好砧板,这次捎带的3000块砧板很快被售罄就是一个明证。经过几天思索,张亚光毅然决定:改行做砧板买卖。 三年馒头加咸菜,搞成无菌砧板 张亚光说干就干。他请了几个人,借用木器厂的工具和闲散的厂房,开始生产砧板。除了收购木器厂的下角料外,张亚光还通过各种渠道收购各种木质较硬的木材做砧板的原料。很快,5000块砧板就被生产出来了。然而,当张亚光将这批砧板批发给零售商后,却没有他想像中的那样好卖。 究其原因,原来砧板这个东西,普通人家使用一块就够了,而且一块砧板能用许多年。如果提高售价,人们不买;如果贱卖,又赚不到钱。这样折腾了几个月后,张亚光不仅没赚到钱,反而赔了不少钱。这时,张亚光才意识到,要在砧板上做文章,光盯着一般人家不行,得把目光盯在宾馆、饭店和有钱人的家庭,甚至是外国人的钱袋上。 随后,张亚光挑了几块好一点的砧板,到一些大宾馆里去试销。没想到,他跑了一天,却一块也没有推销出去。厨房的师傅说,木制砧板的细菌多得吓人,很不卫生。而大食堂对卫生要求很严,所以,宁愿用塑料制品或花高价从外国进口,也不用这种简单的砧板。 “不卫生”、“从外国进口”……想到这些话,张亚光不禁心头一亮。他觉得砧板的市场还是有的,前景也很好。但是,怎样解决砧板的“不卫生”问题,怎样生产出质量高、经久耐用的精品呢?张亚光又陷入了深思。 一天,张亚光在翻阅一本旧杂志时,一篇写有“人为什么对一些砧板情有独钟?可能是因为这些木质中含有抗菌物”观点的文章让他的眼前一亮。哦,原来砧板里有学问!砧板本身能解决抗菌问题!张亚光不由兴奋得跳了起来。 如何找到抗菌结实的木材呢?张亚光决定暂时放弃所有的工作,开始专心研究砧板。从此,张亚光便天天往图书馆跑,专心看关于木材方面的书,他还买来各式各样的木头,在家里专心致志地研究起来。 由于张亚光不再出去做买卖,家里的经济状况开始一天比一天差。张亚光的母亲看不下去了,有一天,她拉着张亚光的手,伤心地说:“亚光,当年妈送你去当兵,就是希望你能有一个安安稳稳的工作,可你随随便便就把那么好的工作丢了。后来,妈见你做干豆腐生意还行,也就没太埋怨你。可你为什么偏偏又迷上了砧板?研究那玩意儿能研究出个什么名堂?别再让妈为你操心了,赶紧找个正经事干吧。” 张亚光却很肯定地说:“妈,图安稳就永远做不了大事。我还年轻,将来会好起来的。大不了我再去种菜、卖豆腐。” 张亚光的母亲见劝不动儿子,连气带急,竟大病了一场。张亚光的妻子见状,也开始天天和他又吵又闹,逼他出去挣钱养家。后来,张亚光实在忍不下去了,就索性找个房子,搬了出去,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砧板。张亚光整整研究了3年。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张亚光靠亲戚、朋友接济度日。他虽然对自己的生活极其苛刻,每天仅吃馒头和咸菜,但只要看到有关砧板的书,他都不计价钱地买下来。
张亚光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怀揣纸和笔,把看到、听到的有关砧板的资料记录下来。在苦苦研究砧板的3年中,他共搜集了近万张国内外家庭或宾馆的有关砧板的资料,并建起了一个很有规模的砧板资料库。 在对比中,张亚光发现:从古到今,白果木、红柳木和紫椴木一直被人们视为砧板中的佳品。他下意识地感到,这里面一定有学问!张亚光买来《木材学》等有关书籍,从中查找有关的资料和信息。经过长时间的考察,最后,一个大胆推测在他的脑子里形成了:紫椴砧板具有抑制有害细菌的功能,有利于人们的饮食健康。 但是,这个观点并没有经过实验证明。为了找到紫椴木能抑制有害细菌的机理,张亚光决定去高等学府找专家求助。 1998年11月,张亚光来到了东北林业大学。经多方联系,他终于与木材系教研室主任陆文达教授相识了。听了张亚光的想法后,陆文达教授——这位全国木材学会的秘书长深深地为张亚光的创业精神所感动,他诚恳地说:“这是一个很有市场价值的项目,你提出了这个课题就等于完成了课题的一半。抑制细菌存活机理的实验我来帮你做。” 为了早日完成这项试验,张亚光开始多方筹集经费。然而,张亚光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也没借到多少钱。正当张亚光为钱发愁时,一个好消息传到他的耳边,外贸部门正急需大量芸豆籽。张亚光心中一喜,他决定抓住这个机遇赚一笔钱。当天夜里,他就乘着吉普车赶往海伦联系收购芸豆籽事宜。不想,在距海伦15公里的地方,吉普车翻到了路边,车上的3个人都被压得动弹不得。此时正是零下20多摄氏度的雪夜啊,即使身体再好的人坚持不了多久也会被冻僵!正当他们绝望之际,一辆从那里经过的货车的车主将已经冻得半死的他们救了。就这样,张亚光此行不但没赚到钱,还被冻伤送进了医院。 病情稍稍缓解之后,张亚光又开始马不停蹄地筹钱。然而,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不相信张亚光研究砧板能搞出什么名堂,因此都不再借钱给他。后来,在实在借不到钱的情况下,张亚光不得不重操旧业,又卖起了干豆腐。 就这样,在历经艰难之后,张亚光终于按时把10万元的现款送达了东北林业大学。半年之后,实验结果出来了。它完全证明了张亚光的推测。看到时机已到,张亚光毅然决定,投资做砧板生意。 张亚光首先通过各种关系购进了一批紫椴木, 然后自建实验室,靠手工制作了一百多个“长效无菌砧板”样品。张亚光带着砧板样品走进国家专利局的大门,顺利地申请了专利。从此,“长效无菌砧板”正式定名,它填补了许多项全国和世界记录上的空白。不久,张亚光又带着自己的砧板样品参加了第六届全国专利产品博览会。结果,他的“长效无菌砧板”获得特别金奖,并被指定为推荐产品。后来,张亚光又带着砧板样品参加了国内外的几十个展览会,均获成功…… 多年的心血终于有了收获,张亚光笑了。 小砧板做出大事业,一年六个亿咋样 “长效无菌砧板”的问世,虽然给张亚光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但是,要把商机化作财富,还必须办厂,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而经过几年的奋斗,张亚光把个人的精力和财力都投进去了,剩下的除了专利这个无形资产外,他什么都没有了。怎样才能弄到钱呢?张亚光又一次陷入了困惑。 后来,被逼无奈,张亚光拿着专利证书和砧板样品,去找有钱的企业和个人商讨合作事宜。可是,他跑了近一个月,也没找到一个愿意与他合作的对象。那些财大气粗的大老板对他的专利证书根本不屑一顾,更不相信靠小砧板就能做出大事业。 虽然屡遭挫折,但张亚光没有泄气。他仍然拿着砧板样品四处寻找合作的机会。后来,“长效无菌砧板”的广阔市场前景终于引起了一位港商的注意,他主动向张亚光伸出了合作之手。1999年7月,全球惟一的专业化砧板生产企业——深亚木业有限公司在辽宁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一期工程完成后,很快就进行了批量生产。结果,当年就创产值5000万元。到现在,已经完成了三期工程,达到年生产4000万件砧板的能力,产值突破了6个亿。 为了扩大影响,广泛宣传无菌砧板的科学性、卫生性和先进性,2000年春季,张亚光组织有关人士在北京新华社举办了“长效无菌砧板新闻发布会”,并邀请首都主要媒体共30多家报社、电台的记者前来参加。会后,首都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这次“新闻发布会”的情况,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从此,陆续有许多投资商纷纷与张亚光取得了联系,其中多位投资商与张亚光达成了投资建分厂的意向。“深亚木业公司”也因此再一次发展壮大。 渐渐地,“长效无菌砧板”响了,“深亚木业公司”响了,张亚光的名字也响了。张亚光趁机将他的的砧板大规模地推向全国和世界各地。一时间,几乎全国各大城市的超市和商场里都摆出了来自辽宁营口的砧板。 编者点评: “小商品、专业化、新科技、大市场”,这是张亚光创办“深亚”企业成功的商业秘诀,而张亚光十余年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创业激情,则是他成功的精神武器。正是靠着这股“精气神”,他成了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公认的“砧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