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经济的复苏与崛起:金融突围》
为了抑制经济过热,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宏观调控,但当下的中国已远非20世纪90年代那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了,作为一个贸易出超的超级大国,国内的调控政策往往在"美元本位制"的国际金融秩序中有如泥牛入海,所谓的经济周期因素已然消退。随着调控导致的进口减速,中国的贸易顺差从2004年的300多亿美元一下子激增至2005年的1000多亿美元。与此对应的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005年同比增长17.57%,而央行年初的政策目标增长15%,外汇占款增加至8187亿美元。在生产资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回落的情况下,2005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前两年高速增加后的较大基数上又增长了25.7%。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都是在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在2005年下半年相对坚挺这一特定国际环境下的结果。2006年初,当美元又开始重新加大贬值力度之时,中国的投资和信贷一下子被推向了失控的边缘,前五个月投资增速高达30.3%,新增信贷完成了全年计划的近8成;2007年又进入了美国的一个大选年,逐步显现的次贷危机使得美元又一次开始主动性贬值,泛滥的流动性拉动中国房地产和股票价格的暴涨,中国经济的泡沫风险开始空前凸现。 如果坐视这种泡沫再进一步做大,加之资本项目开放的提速,整个经济体就不可避免地暴露在被人攻击的状态下,当泡沫累积到一定程度,只要美国和日本短时间内大幅升息,引发资金回流(对冲基金短时间迅速抽逃)。如此,泡沫一破,银行坏账,随后必然陷入通缩。显然,美国成为最大受益者,随着资金回流,美元又可以重新得以确立强势。反过来,又来收购你的廉价资产。这是很可悲的结局。 是美国向中国输入通胀,还是中国向全球输出通胀?
![第42节:是什么在推动中国的通胀和流动性泛滥(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501083238900.jpeg)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正在输出通货膨胀,中国经济的价格上升当然会影响到世界,但是首先要问,中国通胀的压力来自于哪里?恰恰是由于美元的滥发,向中国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导致中国财富的稀释,使得中国国内的通胀压力日趋沉重。换句话讲,中国当前价格上升明显就是输入型通胀。 真实情况怎么样呢?长期以来,中国以国内的廉价要素资源和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来贴补外国投资者以及消费者,以压制国内的通胀压力,事实上是为缓和全球的通胀压力作贡献(中国事实上成为一支遏制通胀的力量),甚至一度还被指责为向全球输出通缩。中国在获得一个超高速增长(解决动力转移)的同时,事实上也承担了全球经济调整的高昂成本,一定程度也牺牲了自己的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