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经济的复苏与崛起:金融突围》
危机给中国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是坏事,某种程度上也是好事,至少使我们理清了一些过去几年争论得似是而非的东西,中国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增长路径。 我们通过越来越多的研究达成共识,支撑中国过去3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首要因素是中国在全球劳动力套利的优势。2002年整个中国制造业每小时的平均报酬为0.57美元,即便最近几年涨了一倍,事实上也只是美国同期每小时报酬21.40美元的6%,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也是很大的。中国内地地区制造业工人每小时的报酬是墨西哥和巴西报酬水平的50%,是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即中国台湾、韩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水平的20%,而且只是日本和欧洲标准水平的6%。中国所需要的必然是劳动密集型增长,而不是劳动节约型增长。在此,就业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实现这一目标的良方是资源向私人资本和中小企业倾斜,并支持其向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转型,而不是重化工。这两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现代制造业的价值链延伸,向上做原材料采购,做研发设计;向下做物流,做销售网络,做品牌和商誉,做零售,就能够创造出吸收大量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中国有最大的市场,最强的制造能力,但缺乏自主的知识产权、技术和标准、物流服务,我们在这些领域完全有条件进入价值链高端的竞争。

我们坚信,80年前那段灰暗的历史不可能在中国重演,至少到目前,中国的政府、企业、居民以及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都还是健康的,中国政府2007年的赤字率仅有0.6%,债务率也仅为18%,远离国际红线(赤字率3%,债务率60%)。中国主要银行的杠杆率都在10倍以下。中国政治稳定、金融稳定、财政殷实,具有较强的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从需求看,中国的城市化率仅有43%,中国的人口集聚还远远没有完成,这决定了中国经济成长和转型的空间十分广阔。 如果我们加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度,彻底地告别旧时代和旧模式,加快深层次体制改革的步伐,减少垄断,放松行政管制,释放经济活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再平衡的痛苦,实现软着陆,转危为机,变被动为主动,重新创造出中国经济的奇迹。 2008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