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经济的复苏与崛起:金融突围》
我们知道,储蓄是收入除去消费以后的剩余。所以,美国家庭储蓄率上升多少,就意味着美国家庭消费要下降多少,这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或者说是同一件事情。美国人消费不了那么多中国产品了,中国人就得自己把它消费掉,这意味着失衡的中国,需要有多少相应的消费增幅。 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作过一个简单而抽象的测算:1990年之前的五十年,美国居民储蓄存款率一般占GDP的6%-10%,而1997年之后下降到只有2%。估计美国的家庭储蓄率至少需上涨到占GDP的5%,这意味着和美国家庭消费相对应的项目要下降这个幅度。考虑到美国的经济规模大约是中国的3.3倍,而消费只占中国收入的不到50%,中国的消费增长恐怕至少要增长40%才能平衡美国5%的储蓄增长,这对中国几乎是一个短期内不大可能完成的目标。 中国没有真正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真正的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如果没有一张社会安全网络,即便政府如西方国家那样大肆派发消费券,你也很难看到中国人会不再约束自己的购买欲望。
![第7节: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5011236235589.jpeg)
实际上,比二次分配更关键的是初次分配,因为这决定于这个经济体既有的增长路径和模式。过去五年,中国产业的重化工化和资本密集化方向,必然使得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来越偏向于政府和资本,劳动报酬和居民储蓄所占份额逐渐萎缩,政府和企业拿了越来越多的钱,只能做投资,形成产能,如果国内消费不了,就只能卖到国外去,形成顺差。所以我们看到,高储蓄必然高投资,而高投资反过来又进一步做高储蓄,周而复始,直至有一天外部需求真的垮了,这个循环就彻底结束了。 如果不能跳出这一循环,中国未来恢复均衡的唯一方式:通过企业大量倒闭、产能大量清洗,失业率和政府债务不断上升,来消灭高储蓄,恢复平衡,整个国家财富将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在未来数年中,我们会看到这个中美经济体一定有一个再平衡过程,美国高达72%的消费率将会重新回归到1970-2000年三十年的均衡区间65%-67%,中国的工业增长也会从20%以上的高位回到10%-12%。 如果我们做一次历史的时空猜想,事实上1929年美国扮演的角色,恰是今天再平衡运动中中国的角色。在产能过剩的危机中,经常项目的顺差国,往往更加脆弱。因为再平衡的拉锯战,对贸易顺差国意味着产能收缩,对贸易逆差国则意味着产能扩张。从1930年的例子看,当时的贸易顺差国--美国,比贸易逆差国英国所受到的打击要沉重得多。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崩盘,至1932年最低点,股市下跌约90%,约9000家金融机构倒闭,1933年的GDP仅约为1929年的1/3,失业率上升至25%,这在历史上称作"大萧条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