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拯救人类的哲学(26)



系列专题:《经营与哲学的智慧碰撞:拯救人类的哲学》

  第5章 以“利他之心”为主课

  丢失了“慈悲”和“爱”的人类

  稻盛

 第26节:拯救人类的哲学(26)
  梅原先生谈到美国社会伦理观的缺失,问道:“圣经到哪里去了?”在面临贫困、环境恶化的状况中,围绕人类应该持有的新的“圣经”,也就是主体思想,我感觉需要展开议论。

  人类应该具备的主体思想是什么呢?有人相信宗教,也有人不信。不管是基督教思想也好,佛教思想也好,其他思想也好,有什么思想都没关系,但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必须持有“同情之心”,这在佛教里就是“慈悲”,在基督教里就是“爱”。这种最重要的同情心,人类正在渐渐丢失,因此必须让它再次复苏。这样,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人的内心,存在“慈悲”和“爱”这样的“善心”,同时,也存在着为欲望所迷、只顾自己的“恶心”。善恶两者在我们心中同居,抑恶扬善,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做到的。

  人类也一样,应该告别以欲望为引擎的近代文明,为营造以“关怀之心”、“纯朴之心”为引擎的新的文明社会而努力奋斗。

  赤裸裸的“欲望人”

  梅原

  基督教等宗教在现代世界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发人深省的是美国前总统布什的行动原理。据说,促使他行动的,就是基督教的原教主义。比如伊拉克战争,听说根本原因在于基督教是一神教,“基督教是正确的,伊斯兰教是错误的”这种思想在发挥作用。

  同时,布什总统所属的共和党的支持者中,有大量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坚信:“美国需要基督教精神。”他们认为民主党的支持者是丧失基督教道德的知识阶层,所以他们反对民主党,依靠他们的选票,布什才能出任总统。

  但是,基督教道德在现实中真的是布什总统的行动原理吗?我觉得不是。他口头上说的是美好的自由、民主主义精神和基督教理念,但他内心里却隐藏着欲望,就是要“追求石油的权利”,“再次当选总统”。其实布什总统是一位无宗教人士。

  最初的基督教,特别是在清教徒的伦理中,讲究“清贫”和“诚实”,信徒们坚守这种信仰。然而,包括布什总统在内的很多基督教徒,他们认为清教徒的道德已经过时,应该舍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58135.html

更多阅读

第33节:拯救人类的哲学(33)

系列专题:《经营与哲学的智慧碰撞:拯救人类的哲学》  抑制浮躁、陶冶  精神的古典音乐  稻盛  我和妻子曾一起观看了《日本武尊》,确实很受感动。正如先生所言,这种宣扬“善”的节目,不仅让人们获得艺术的享受,而且作品的核心是

第32节:拯救人类的哲学(32)

系列专题:《经营与哲学的智慧碰撞:拯救人类的哲学》  还有,近来的电视连续剧,表演憎恨、妒忌等丑恶感情的东西很多,看了心里就很不舒服。现在只好通过有线电视,看一些我喜爱的历史剧。因为坏人受到惩罚,看了心情就舒畅。历史剧之外的庸

第31节:拯救人类的哲学(31)

系列专题:《经营与哲学的智慧碰撞:拯救人类的哲学》  然而,当自然主义文学兴起的时候,利欲熏心的主人翁一个个登场了,善的价值完全不提了。连漱石自己也渐渐受了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在后期的作品《道草》、《明暗》中,也不强调善的价值

第30节:拯救人类的哲学(30)

系列专题:《经营与哲学的智慧碰撞:拯救人类的哲学》  动物在吃饱以后就不再涉猎,但是人类在懂得储藏的办法以后,即使东西吃不完,也想要的越多越好。这种欲望的膨胀,让象征母爱的“利他之心”变得淡薄。用教育的方法将“利他之心”呼唤

第29节:拯救人类的哲学(29)

系列专题:《经营与哲学的智慧碰撞:拯救人类的哲学》  “利他之心”是生物的本能   梅原  道德心的源泉,按照孟子的说法,在于“恻隐之情”。看到小孩快要落井,人出于同情,很自然地伸手救助,这就是所谓“恻隐之情”,是道德心的根源。 

声明:《第26节:拯救人类的哲学(26)》为网友黑色小背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