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后金融危机时代必读书:下一轮全球金融》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伯利?艾钦格林(Barry Eichengreen)和罗格斯大学的迈克尔?博多(Michael Bordo)所作的另一项研究对1973年至1997年间新兴市场经济体发生的95场危机和高收入国家发生的44场危机进行了分析。 在新兴市场经济体发生的危机中有17场是银行危机,57场是货币危机还有21场是“双重危机”,也就是货币和银行危机的混合。在高收入国家发生的危机中有9场是银行危机,29场是货币危机还有6场是双重危机。总体而言,在这短暂的24年期间,发生了26场银行危机,86场货币危机和27场双重危机。作者认为“相对于1914年前的金融全球化时代,现在危机发生的频率是那个时代的两倍,”但他们也承认总体而言这些危机并没有更加严重。 最让人沮丧的是二战之后的几十年和最近几十年的对比结果。1945和1971年之间,一共只发生了38场危机,其中仅有7场双重危机。在此期间,新兴经济体没有经历过一次银行危机,只发生了16场货币危机,和一场双重危机。而在1973至1997年间,一共发生了139场危机。 简而言之,金融自由化的时代就是危机此起彼伏的年代。而且,认为只有“不重要”的国家才在受危机影响国家的清单上的想法是错误的。美国登上榜单是因为1980年的存贷款(S&L)危机。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严重的银行危机,日本也被纳入了名单。但是这两大经济巨人由于其政府拥有良好的信用而能够很轻易地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危机。

不过,事态的进展让经济学专业人士大跌眼镜。绝大多数习惯于思考汇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宏观经济学家不会了解一个自由化的金融体系自身可能陷入的麻烦,尤其是在借外债的时候。他们不知道非金融私人部门使用外币借款如何会导致大规模的破产,包括金融体系自身的破产;他们不知道在这些情况下,汇率和私人部门偿付能力之间存在着可怕的互动;总而言之,他们不知道这些互动使政府的货币政策决策自由度受到限制。在其货币开始贬值后,政府面临两条致命的选择:要么提高利率——寄希望于将汇率保持在高位以帮助那些欠下巨额外币债务的企业,但是却摧毁了拥有高额本国货币杠杆的企业;要么降低利率,允许货币贬值,帮助了那些背负本国货币债务的企业却将那些深陷外债的企业置于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