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后金融危机时代必读书:下一轮全球金融》
宏观经济学上的问题是如何调整才能达到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收支平衡。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时间跨度,因为它对实际(以及名义)汇率所需要进行的调整会产生重要影响:调整得越慢,调整所需要的幅度就越小。但是还有一组更深刻的问题需要回答:是否存在一系列的政策变化和发展能够促使自由全球金融体系能够引导资本向新兴市场经济体转移而不引起任何大规模的危机?只有在这些条件下达到这样的结果,全球金融体系才可能持续发展和令人满意的。 本书认为这些变化实际上是可能的。但是,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而且最重要的是必须达到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模式之间协调的一致性。在这个多币种共存的世界里,我们必须有多币种的金融体系。各国必须借入本国货币,接受股权形式的资本或者帮助其国内的私营企业寻找能够规避长期货币风险的其他途径。如果新兴市场经济体已经准备完全接受具有国际开放性特征的金融体系的游戏规则——既包括微观经济层面也包括宏观经济层面上的游戏规则,那么这些变化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同时,国际金融机构也能够主要通过积累更多外汇储备来提供帮助。类似的外汇储备越少,新兴市场经济体就越会强化其对金融体系的管制,他们也会更决意消除在其内部经济中的货币错配现象,也会更趋向于保护他们自己应对各种外部性危机。 为变革开出的处方
![第8节:吸取各种教训(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5024223355707.jpeg)
金融的特殊之处在哪里?对于各经济体,特别是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金融为何如此重要而又如此容易出错?本书第二章试图回答这些问题。金融体系主要依赖于承诺,而从其本质上来说,承诺是会遭到背弃的。那些接受承诺的人,也知道承诺有可能遭到背弃。这导致金融体系因其固有的不确定性预期不断变化而变得脆弱。而跨境承诺,特别是对外国人做出的承诺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更为显著。即使自己不直接做出承诺,各国政府在各种金融领域的场合中都是最基本的一方:他们设立遵守承诺的机构,但他们也可能宣称其无法信守承诺。他们背负的债务和发行的货币是所有金融合同的基础。外界人士都知道政府对他们并不太负责任,因而对于外国政府的信任一向是非常有限的。对于新兴经济体政府的信任尤其有限,因为相对于高收入国家而言,这些政府可能更加腐败和效率低下,并且本土意识非常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