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后金融危机时代必读书:下一轮全球金融》
幸运的是,从2001年(当时阿根廷出现违约危机)直到2007年的秋天,没有出现大的新兴市场危机,只是在1997年到1999年初出现过影响新兴经济体的全球危机风暴。这个情况也许说明世界经济获得了稳定性。那只是一种早熟的判断。既然新兴市场经济体不能也不愿意吸收来自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多余储蓄,而且相反,他们自己也在产生盈余,一些高收入的国家就不得不吸收那些资金。因此资本从世界的各地涌向少数几个拥有信用的高收入国家,而且,最重要的是,流向美国——这个逐步演变成全球借款者的超级大国。美国演变成一个巨大的借款国,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受人欢迎的经济和金融稳定。拥有世界上最大经济体和世界上最重要货币的美国能够比任何其他经济体甚至经济体集团更容易地向外大举借债。即便是在美国,外部借债的国内相对应部分还是导致了最终被证明无法获得持续性增长的家庭负债的发生。这些问题导致了“次贷”危机——一个广泛地根植于美国抵押贷款活动中的危机——并且导致了一场自2007年起席卷了高收入国家的金融震荡。随着需求的减少和美元的疲软,美国外部赤字即开始萎缩。
![第7节:吸取各种教训(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5024273836490.jpeg)
我们还没有探究到金融史的结尾。上述所描述的事件提出了两个问题:这种全球的资本净流动模式能够持续吗?资本从穷国流向富国是人们期待的吗?前一个问题更有争议些。也许美国外部负债的发展历程从长期看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预示着这个国家的净负债头寸将会爆炸性地增长,它仍然能够持续一段较长时间。但是与外部借款相对应的国内部分却在很短时间内变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种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流入不稳定情况所出现的反应,是人们所不期待看到的,这一点是确确实实的。从穷国向最富国家的大规模资本流动是人们并不情愿看到的。而人们更不愿看到的是,受惠国——美国的一些政治势力,很憎恨他们的债主的慷慨。而给这个情况火上浇油的是,当美国被要求全部偿还资本或者至少部分偿还所收到的资本时,那些资本供应者们会很可能最终蒙受巨大损失。实际上,很多国家已经在美元的跌势中惨遭到了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