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在国外热捧《资本论》,重新重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在中国国内同样也涌现了这样的一股热潮。起初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种经济类图书销量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一些分析“次贷危机”和“货币政策”的书籍很受读者欢迎。然而,随着危机的蔓延和深化,尽管世界各国纷纷颁出空前的救市政策,但市场和信心依然不见大的起色。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似乎更愿意去寻求深层次的理论解释。于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写著的《资本论》又重新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来理解这次金融危机?

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体现,它无法避免,只能周期性发生。他对于危机曾有这样的表述:“危机本身首先是爆发在投机领域,后来才波及到生产领域。因此,从表面上看来,似乎爆发危机的原因不是生产过剩,而是无限制的、只不过是生产过剩之征兆的投机,似乎跟着而来的工业解体不是解体前急剧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过是投机领域内发生破产的简单反映。” 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这次金融危机就是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它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引起的,这个基本矛盾就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活动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社会经济还没有那么大的虚拟经济,所以现在这场金融危机的一些表现形式可能要比马克思当初描述的具体形态还要严峻。 我们一般容易形成一种错觉,就是习惯上如果一件事情发生在前面,后面又发生了第二件事情,我们往往就把前面的事情说成是第二件事情发生的条件或原因。我们看整个金融危机的进展,一开始是次贷危机,然后发展到金融危机,在实体经济没有受到直接影响时,很多人就以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基本面是好的,这次危机就单纯的是一次次贷危机,或者是一次金融危机。但看后来的发展,显然不是这样的,关于经济危机和实体经济中生产过剩危机的关系,其实马克思在当时就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