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重构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



     从三季度宏观经济说起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司长盛来运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盛来运认为,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主要指标处在合理区间。

  7.7%的增速,从数字角度可能已被官方和国人接受。但如果我们把7.7%分解来看,盛来运的观点就有待商榷。盛来运在回答记者有关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大需求对7.7%的贡献率之问时说,消费的贡献率是45.9%,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5.8%,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是-1.7%,拉低GDP-0.1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重构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
  7.7%的结构数据说明,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确实靠的是内需,但主要的依靠仍然是投资。上半年的数据显示,消费拉动GDP上涨3.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本来上半年GDP增长就主要靠投资拉动,现在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提升为4.3个百分点,投资对拉动GDP增长的作用不言自明。而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实际增长仅为6.8%,依然低于GDP的增速,未来的消费增长不容乐观。从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经济结构失衡未见好转,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

  本来官方表示,7-8%的经济增长率是新常态,是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在这种区间内,官方就调结构,就促改革。但新常态已持续一年有余,为什么至今未见投资和消费结构好转,以投资为主拉动GDP增长的传统做法为什么难以改变呢?

  重新理解经济增长

  经济学家发现,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一定要安装在四个轮上。这四个轮子就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变革及创新。经济学家通常用总生产函数来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生产函数的左边是总产出,也可以叫GDP,右边则是总投入和技术。总投入也就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这些有形的东西。

  假设技术水平不变,总产出就取决于各种要素投入多少。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穷二白,绝对是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当时的优势只有劳动力优势,也有一些资源禀赋的自然条件,但技术和资金严重缺乏。另外,制度也不利于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所以,1978年,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引进了国外的技术和资金,结合了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等),经济制度也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总生产函数右边的要素全部具备,而且进行了优化组合,从而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创造了30多年的经济增长奇迹,令全世界叹为观止。

  然而,2008年,一场全球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30年来几近10%的经济增速。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的外需突然萎缩,出口导向的中国经济遭到重创,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威胁着社会稳定,政府匆忙之下抛出一个4万亿的刺激方案,并放出了10万亿的贷款,意欲挽救不断下行的中国经济。4万亿的刺激方案缓解了外需不足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010年,中国经济又回到了10.4%两位数的增速。可是,好景不长,此后经济增速又止不住地下降,直到今年才稳定在“七上八下”的新常态之间。不过,数据证明,这个新常态依然是用传统的方式——投资保证的,因此,可持续增长难以实现。

  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总是要靠投资拉动呢?让我们回到总生产函数曲线。在假设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只能靠要素投入。但要素投入,一会碰到资源稀缺性瓶颈,二会遭遇收益递减的打击。近年,中国经济就遇到了这些问题。当人口红利、制度红利消失,资源优势耗尽,要想依然保持经济增长,在总生产函数的右边,我们还有什么选择呢?只有投资。不考虑技术和人力资本投资,投资则分为制造业、房地产、基础设施三大块。但制造业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严重,还怎么增加投资?只有基础设施投资还有一些空间,可是基础设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所以,想保证经济增速,政府就要硬着头皮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现在7.7%的经济增速,主要就是这样保下来的,民间投资不足,政府亲自上阵。

  反复地用要素投入,特别是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致使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下降,清华大学白重恩教授对此有研究报告。

  有人说,既然消费和投资失衡,那就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凯恩斯会很高兴,因为这是他的创意。其实,凯恩斯对中国政府用投资拉动GDP增长会更加赞赏。消费固然重要,但它拉动经济也仅限于短期有效,长期经济增长只能交给供给。

  有人说用自主创新的方法,保证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这个提议十分正确,因为技术创新可以克服其他要素的收益递减,是经济增长永不衰竭的动力。中国30多年的发展,在技术这个变量上,并没有做好自主创新,主要靠引进,等于把创新的任务交给了西方发达国家。该引进的都引进了,现在需要引进更先进的技术,以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但这个时候,发达国家最先进的技术不卖给我们了。这一点,我们应该理解,他把最先进的技术卖给你,他干什么去?于是,中国企业家和官员们发现,高端技术是买不来的,现代化更是买不来的,只能靠自主创新。

  重构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

  经济的长期增长要靠供给。创新是企业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最重要的方法。这是一个微观经济问题。但我们的政府,长期以来总是给自己设定一个GDP目标,然后,集中人财物各种资源为此而奋斗,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政府如同一个公司,甚至比任何一个大公司都能创造财富。由于政府长期介入微观经济活动,造成市场规则混乱,企业也被挤压得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和欲望,经济增长停滞,甚至下滑在所难免。

  所以,为了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实现中国经济永续增长,重构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首先应尽快建立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包括确立市场的产权制度基础,放开各种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包括利率汇率),明晰市场的竞争规则,完善反垄断立法;明确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等。

  作为微观经济的主体之一,国企应加快改革进度,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并逐步实现国有资本从竞争性行业退出,最终形成市场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

  “现代经济的运作主体是市场化和民营化的大公司,而不是政府和行政机构。目前,主宰中国经济的国有企业,作为介于市场化公司和政府机构之间的一种组织,不能永远处于这种‘中间状态’。未来一定要一部分回归到‘政府机构’或‘特种企业’状态,一部分进一步改革为真正市场化的公司。能否构建出一套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促进市场化的大公司成长,是中国崛起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仲继银接受采访时说。

  对于自主创新而言,有了市场经济的制度还是不够。诺奖得主菲尔普斯在今年9月出版的《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一书中宣称:“在我的叙述中,态度和信仰才是现代经济活力的源泉,主要是指保护和激发个性、想象力、理解力和自我实现的文化,它们促进了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

  另一位诺奖得主科斯则认为,中国创新乏力的原因是“缺乏一个开放的思想市场。”而思想市场在他看来是生产要素市场,这个市场有无,决定创新的能力。所以,他建议中国应尽快培育一个开放的思想市场。他相信,有了开放的思想市场,假以时日,中国将成为商品生产和思想创造的全球中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5893.html

更多阅读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现代经济学学习笔记之二十九“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之一,它和“资源稀缺”假设一起构成经济学分析的理论起点,类似于数学里面的“公理”,被人普遍承认而无须证明。一提起"经济人"假设,人

excel宏的概念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excel宏是什么?宏是VBA语言编出的一段程序,是一系列命令和函数,存储于 Visual Basic 模块中,并且在需要执行该项任务时可随时运行。excel宏,就是一组指令集,通过执行类似批处理的一组命令,目的是让宏来替我们实现任务执行的自动化。在OFFIC

曼昆_宏观经济学_第五版答案 宏观经济学 曼昆

第一篇 导 言复习题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科学1、 解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差距,这两个领域如何相互关联?【答案】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在市场上的相互作用。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原理是家庭和企业的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答案高鸿业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6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和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目标实现工具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和政策工具——现代经济学学习笔记之五十三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运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所考察的是同时影响众多企业、消费者和劳动力的因素,不同于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却是单个产品的价格、数量和市场

声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重构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为网友覆水亦难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