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信心”在经济中的作用(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5025016350678.jpeg)
系列专题:《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救市措施中最主要的,仍然是解决流动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最主要的还是救银行、救金融机构。这里面说救金融机构,主要是采取直接的优先股以可转股债或者是贷款等方式,来解决金融机构的头等问题。但是,我在不久前就说过,这些投放下去的流动性资金,都会像进入黑洞一样,目前事实已经证实了这种判断。为什么?因为我们看到52个国家的人们都对未来缺乏信心。难道金融机构就是天外来客吗?金融机构也是由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所组成的,或许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也是被调查者之一。那么,当他们作为消费者时,表达出来的也是对于未来消费信心的不足。刚刚出台的对于消费信心指数的调查也已经走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这说明大家的消费意愿越来越低了。 我们从各种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到很实际的例子,比如说在英国,现在大家也开始节衣缩食。其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数据是,英国有最大的手纸生产企业,但是目前在英国手纸的消费量都已经大幅下降了。大家开始紧缩地过日子,消费支出的意愿已经在急剧减少。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可能有工人,有技术人员,也可能有银行家,可能这位银行家本人就是个基金经理。当他对于未来的预期表现出信心不足时,作为消费者,他会捂紧口袋,尽量地减少消费。作为企业投资者、企业所有者,或者是经营者,他会尽量地减少支出,压低成本,说到底还是减少把钱花出去。总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现在都有一个理念,那就是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应该以现金为王,把现金拿在手里,是最安全的。普通人在调查中都表现出对于前景的不看好,而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金融机构的决策者,也是普通的人,他们都不看好,所以救市的效益就会大大地打折扣。 全球到目前为止,已经投放出去的现金,我没有仔细地计算过,我估计大概也是过万亿,可能到两三万亿美元了。承诺的救市资金,现在看来已经是过10万亿美元了。即使现在已经投放出去2万亿美元了,那么按照全球40万亿的国民生产总值来看,也是占了5%。要说这个数量已经是很恐怖了,而且基本上都是给了金融机构。我也看到这两天,美国的一些银行向政府做出承诺:他们会尽量地放贷款,但那仅仅是做承诺。当人们普遍地对未来预期不看好时,你放再多的钱出去,效用都会打折扣,都会像进入了黑洞,最后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实际上,这些钱都是在金库里不拿出去的。而企业现在投资不灵了,赚不了钱,那么企业要钱只能用来维持不破产,那这个钱贷出去风险就很大,只能维持企业的存活期,早晚还是救不了企业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