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2004年,刘谊考察德国。他发现,德国的矿井,只需要在地面上用鼠标点击设备系统,工作面就能够运转。此时,他便想刘庄矿区能不能也建成一个“鼠标化矿井”?2005年,刘庄终于建立了一个综合的自动化监控平台,通过这种平台,能够对地面和井下的信息进行采集,能够做到井下的很多系统没有人值守,仅仅靠巡检工人的监督就能正常运转。这也就是今日到刘庄下井之后,“只见煤出不见人”的惊叹场景。

这是现代科技的伟大,也是人的伟大。刘庄人把这机器的第一次挖煤称作“第一刀”。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能够让一把手术刀在病体上左右腾挪,铲除顽疾,又不伤及正常的肌体。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人,这采煤机器不正像一把手术刀吗?在刘庄人的指挥下,这把手术刀,将会在最大限度上保护工人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开采原煤。 为了这第一刀煤,杨润全等人在井下待了整整18个小时,中餐、晚餐、夜餐,吃了三餐盒饭。凌晨两点,随着机器轰鸣,采煤机快速运转起来。坚硬的煤层,刹那间就被机器切割成为均匀的小煤块,并准确地落在传送带上。 这一刀,产生了1500吨的原煤。这一刀,让刘庄矿区的自动化最终成为现实。 朱林告诉我:“1995年我在新集煤矿当工程师,兖州矿业集团老总带着所有矿长到新集参观。我带他下井,看完后他对我说‘我们兖州设备装备水平不如你们,设计理念也不如你们,但是三年后你再到我那儿去看’。三年后我去了,他专门接待,陪我下井,果然超过我们了。于是,我跟他说,‘可能再过三年我们超过不了你,可我想五到八年肯定会超过的,现在刘庄矿区已经超过它了’。” 刘庄的“名誉矿长” 盘点刘庄创业历程,梁袁是最大的功臣。 1986年,安庆人梁袁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毕业。梁袁很小母亲去世,家里困难。他父亲又当爹又当妈,为了让梁袁考上大学,一辈子都没有再娶。大学毕业后的梁袁非常希望回到老家安庆工作,孝敬父亲。学校也体谅梁袁,在毕业要分配的时候,好不容易有一个沿江的分配名额,学校便给了梁袁。 梁袁毕业,学校救济他一件棉大衣,梁袁拿到大衣后直接寄给了父亲。被感动的校方听说后又给了梁袁一件。中国自古以来最重视的就是孝。我们常常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一个孝顺的人,往往是在为人处世方面特别有能力的人。 毕业后的梁袁,被分配到淮南的潘二矿。十年后,加入新集。而他的加入与刘谊关系很大。当时的刘谊只是一个基层的矿长,但他非常佩服梁袁的才能。因此这两个人的关系一直很好。据说,梁袁的孩子要出生的时候,急着要用车将他妻子送去医院,是刘谊帮他找的车。有一次梁袁去澳大利亚考察,是刘谊当司机送梁袁去的机场。 2001年5月初,梁袁还是新集一矿的工程师兼第一副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