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日本处处透着一股高水准的“平常态”,这种“平常态”无声无影,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企业和社会中。在东京,乘坐任何一个公共场所的电动扶梯,你都会发现,人们都自觉地站在右侧,把左侧让出来,以便有急事的人可以快速行走;而在大阪,则刚好相反,人们都自觉地站在左边,把右侧让出来。虽然城市不同,规矩不同,但没有人违反这些规矩或规则,这是让人深思的文化问题。

实际上“平常态”与“竞争态”是一个相对应的概念。它的意义在于:如果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平常态,能超过他人或对手的竞争态的时候,就能轻而易举地取胜。反之,如果你的竞争态,还比不上他人的平常态时,就不可能有获胜的几率。正是因为明白这个道理,刘谊才觉得日本的这种“平常态”特质,是制度、规则培养出来的,也恰恰是新集需要学习的。他暗下决心,要提高新集的“平常态”水平,要把它融入新集的文化建设之中。 刘谊还注意到,注重质量是日本企业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习惯。日本企业把产品和服务质量看做企业兴衰的生命线。松下公司就一再告诉员工“达到最好质量,公司才不会破产”,“百分之一的次品对于买者就是百分之百的次品”。 日本企业管理很注重细节。他们认为一流的产品,不仅需要一流的技术,还需要一流的工作精神。许多企业的工作要求,正如一家公司的部长经常对他的员工所说的那样,“大家记住,我们的精神是:有一流的工作条件也好,没有一流的工作条件也好,都要创造一流的产品,努力,努力,再努力。”日本企业对员工要求的不仅是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就连行为举止、言谈话语,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很多企业还要求员工随身携带口香糖和梳子,以备与客人商谈时进行短暂的形象处理。 …… 在松下历史博物馆、在丰田汽车公司、在雀巢咖啡日本生产基地,刘谊观察着,思考着,不放过一个细节。他好奇心很强,喜欢时尚,喜欢研究商品价格。那时,1万日元兑换人民币400元,一台彩电只要5万日元,与国内价格相比非常便宜,当然,还有许多物美价廉的商品。这时,刘谊就会自言自语:“怎么价格这么低?成本是一定要低于价格的,日本人是如何将成本控制到那么低的水准?”“怎么这么精致?”……看得出,刘谊是个有积累的年轻人。 无疑,这次日本之行给刘谊打开了一扇窗,一扇观察之窗、一扇思考之窗。他对事物要求的标准在提升,他在勾勒如何进一步改善自己的企业、提升自己的企业! 刘谊“扛鼎”新集 1998年对刘谊的人生来说确实有着非凡的意义。 年初,获得“全国煤炭系统岗位能手”。 2月,刘谊随团去日本企业考察和研修。以新集人的视角,去发现新集与日本世界级企业的差距。由此“变革管理,培养人才”的思路扎根于他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