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春节过后的几周内,坏消息接踵而至。国内,农业部部长说,粮食减产,形势严峻。外经贸部官员为出口下降愤愤不平。统计局公告写着,工业产值再创新低,全中国经济都在疲软。钱其琛用一句诗形容说是“黑云压城城欲摧”。?显而易见,1990年,并非是最适合刘明善与新集人大展身手的一年。 ?凌志军.变化——1990-2002年中国实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今天活跃的中国企业家,泾渭分明的有两种人,一是柳传志和王石这些20世纪80年代前期下海的先觉者,再是1992年那个“春风吹来满眼春”的创业元年里不计其数的“冲浪人”。但80年代向90年代过渡的那三年,即便是已完成原始积累的柳传志、王石们都有无所适从的焦虑感。所以,在市场经济的低谷选择逆流而上,无论是刘明善还是新集人都需要更大的勇气。 新年伊始,刘明善提出当年目标:质量全优,速度第一;完善管理,全面提高;两井到底,总体推进。 目标里面,“两井到底,总体推进”令业内人士不可思议。刘明善要带领新集人在短短一年时间,实现煤矿两个主井到底的艰巨任务。在一般情况下,矿井到底至少需要一年半以上的时间。 这到底是自信还是自大?是目标还是噱头?是理性的思考还是内心的冲动? 西方社会学家探询成功人士精神世界,发现了成功的两种本质力量:前者是在严格缜密的逻辑思维引导下艰苦工作;而后者是在突然、热烈的灵感激励下立即行动。可当可能改变命运的灵感在世俗生活中喷发时,绝大多数人习惯使它窒息而亡,然后回到原来的生活常轨。很多人并不会意识到,内在的冲动是人类潜意识通向客观世界的直达快车。 但是,对于刘明善,目标一旦选定,就必须勇敢地走到底,义无反顾,永不回头。

为实现目标,刘明善改组新集煤矿的管理体制。当时,煤矿管理体制跟政府的体制极其相似,官僚众多,机构重叠,出了问题没人管,效率低下。为此,刘明善力求把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权力集中起来。为防止决策不明,又在集中的权力内部实行分权,这就是新集名扬行业的“项目法人责任制”。 具体的操作现在听起来并不复杂,在当时的煤炭系统内部却是一个创举。刘明善直接向安徽省省政府申请成立“新集矿区管委会”。管委会是矿区的最高行政机关,成员由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以及矿区企业的领导们组成。职能包括人事制度、劳动管理、审批等一系列职能。一旦管理经营出现问题,领导们先在内部进行激辩和讨论,确保决策民主,而形成决议,则立刻进行审批并通过,从根本上简化了层层报批的烦琐程序,杜绝原来的推诿扯皮,给煤矿管理松了绑,就等于给发展的速度松了绑。 管理经营的问题一旦理顺,职工们的热情也随之被激发出来。新集的职工,上到工程师,下到一般矿工,人人日夜奋战在原野上,期待图纸变成现实、旷野生出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