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科幻小说作家菲利普·K·迪克在著作《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里写道,里克是为旧金山警察局捉拿逃亡机器人领赏金的赏金猎人,他晚上受命抓捕,白天为了避免被邻居发现自己养的活羊已经死掉,照旧装作喂着自己的电子羊。作为赛博朋克的一大经典,这小说入木三分地直面了许多人都会扪心自问的一个问题:当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机器人和人,他们的关系会怎样? 这几天有个略带讽刺的新闻,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以来,Google通过Android只盈利了5.5亿美元。形成对比的是,Google通过给iPhone用户提供广告,已经营收数十亿,赚得盆满钵满。 与此相应的还有更早前的另一个消息,移动游戏开发商Mika Mobile表示,将停止支持Android游戏,理由是他们为Android游戏提供支持花费了20%的时间,但带来的收入却不到总营收的5%。在这些技术支持工作中,很大一部分是Android平台独有的,这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而不是帮助。 这也许是主流开发者对Android平台的主流态度。苹果iOS设备的硬件非常统一,同时突出高端的图形显示性能,更重要的是,iOS用户相对于Android用户更愿意付费。来自多家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Android平台给开发者带来的收入只有iOS的1/6,而Google应用商店中的免费应用更多。例如在Android平台上,“愤怒的小鸟”仅提供免费的、由广告支持的版本。 对于Google来说,真糟糕,不是吗?但他们或许很难拿出什么有效的办法,这个被他们寄予厚望,拿来对抗“邪恶帝国”苹果公司的开放式移动平台,或许在设计初始就太过追求开放了,以至于积重难返。 Android这个名词的中文直译是:“用生物材料做成的类似人形的机器人”。从正常归类的方式来说,它属于robot的一种,但robot的意思是“一种类似人的能够按照指令或事先编好的程序做各种复杂人类工作的机械装置”,所以比起那些只见齿轮螺丝,主要靠程序来替代人类完成复杂工作的机器“人”来说, Android更具有人类的形体和触感。 但熟悉Google的人会慢慢发现,“开放”是他们的一贯风格,但“人性化”并非这家科技巨无霸的擅长之处。这家以高材生为中心文化的公司,充满着世界各地汇集而来的博士和科学家。技术主导,但是“人性”欠奉,换句流行的话说,叫“不接地气”。 看看曾经的Google Wave、buzz,和现在正从疯狂到平淡到低沉的plus,他们越想做好社交网络,便越是吃力不讨好。超前的技术往往会变成炫技,而把用户都假设为Geek更是下下之策。 作为Android的开发者,你得揪着头发痛苦面对几百台不同型号机器的兼容性测试,作为用户得趴着锤桌痛苦面对root、权限、刷机等本不该普遍出现在手机世界的名词—然而这就是Google的小机器人的现状。想想Google作为搜索引擎最原始的目的是什么—让用户找到答案后快速离开,但显然,这不是做社交网络或者手机平台的一个好答案。 这群技术取向的天才工程师们迟早必须明白到,新奇的功能,优美的代码不是真正讨好市场,黏合用户的真正方向,乔布斯可以在iOS系统上迟迟不加入最简单的复制粘贴功能,假如他在Google,会不会连扫地大妈都对他嗤之以鼻呢? 《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在出版时的受重视程度如同作者在生前一样,与他们后来的待遇天差地别,直到改编成电影《银翼杀手》才大红大紫。而对于Google的机器人来说,他们可不想等到若干年后才被人幡然醒悟这系统有多好的时候了。 前有苹果,后有微软,也许,是时候接接地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