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内心强大是外界无法想象的,他在非常年轻时就经历了如此多的风风雨雨,其中的滋味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更难得是他没有迷失。他那么年轻那么有钱,外面世界诱惑实在太大了”
“就你一人啊?”
“啊,就我一人,怎么了?”
就这样,百亿富豪丁磊先生穿着黑T恤和牛仔裤,大咧咧地从机场的通道口溜达了出来,背着一个双肩的电脑包,拖着一个黑色拉杆箱。
没有墨镜,没有随从,也没有保镖,很酷很阳光。周围的人们看起来谁也不认识这个还很年轻的财富英雄。
他始终是笑眯眯的,一出机场看见中国电信3G的巨幅户外广告,大叫一声:“我靠,这么大。”
户外广告上他在中间,两边是都穿着西装的李开复(Google大中华区总裁)和庄毅礼(Eric Johnson,MSN中国区总裁)。电视广告里丁磊穿着登山服,在一片茶园中,高举一个手机,说:“随时收发邮件、处理公务,3G让手机办公轻松自如。”然后右臂向下一顿,一个yeah的动作。
我问他:“低调那么多年,怎么想到这么抛头露脸地去拍广告?”他倒是干脆:“喂,我以前是电信的员工哎。电信分出移动后资源一直不好,我也算是帮帮老东家。”
聊到3G技术,丁磊忽地兴奋起来,神秘兮兮地说:“你想不想现在就感受下3G的速度?很爽的。”他很想马上停下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从后备箱中拿出笔记本电脑。
作为中国第一代的互联网英雄,电信工程师出身的丁磊一直被媒体贴上技术派的标签,而他娃娃脸的笑容也很容易迷惑人——人们往往忽视了他的商业感觉和市场行动能力,低估了这个隐形的冠军。
我们的车终于在高速公路边的一个加油站停了下来,去厕所归来后丁磊斩钉截铁地说:“做产品,必须要对市场有分析。你知道哪个四川公司的加油站最多么?我告诉你一定是中石油。因为中国每个省的加油站不是中石油就是中石化管理的,我观察过了,现在四川一定是中石油多,不信你问司机师傅。”
纵览中国互联网历史,丁磊的网易几乎把握住了每一个关键点——最早一批成为中国网站的标杆性企业从而在纳斯达克上市;转型门户后又最早发现了短信的增值价值,开创了中国互联网盈利新模式,因而渡过互联网寒冬;最早进军网游业,引导了中国网络和游戏业的新浪潮……
对于商业直觉,他非常自信,饭桌上他灌下一杯啤酒,毫不客气对我说:“你不懂企业,也不懂企业家,你不明白科学的分析和商业直觉都是非常重要的。”
前网易高管、现快钱公司总裁关国光说:“在互联网行业里,只懂产品不懂技术的人。是没有太大前途的。只懂技术不懂产品的人,也不过是一个外包工程师。丁磊做到了技术和市场的融合。”
在上市之后,网易曾经经历过停牌的低谷期,从那时起,人们发现丁磊开始从聚光灯下走开,远离大众的视线。和那些习惯出没于名利场的互联网英雄相比,他的低调让人不可思议。
在网易公司副总裁李甬看来,他相信今天这样的状态才是丁磊真正想要的人生,丁在骨子里并不喜欢风光显赫。
2009年,长期低调的丁磊突然一下子变得热门起来,他是每年广东省人代会上的“炮手”、高调宣布进入养猪业、拿下暴雪公司的两款最知名游戏、和九城公司大打口水仗、把内容部门从广州搬到北京、又试图重新抢回逐步失落的门户地位……
这也许是中国新一轮互联网洗牌的开始,38岁的丁磊说自己已经能做到“不惑”——“我年纪轻轻就经历那么多,怎么也得比同龄人成熟两岁吧。”
小心,丁磊又要来了。
除名
所有的英雄都会有光辉灿烂的少年时代,但是在丁磊身上似乎没什么体现。
他创业的最大理想是“手下不超过100号人,收入一两千万,睡觉睡到自然醒,可以自己决定出去旅游。”谁想过做成今天这样?
丁是浙江宁波奉化人,少年时代没有显示出一点天才的痕迹,读高中时因为成绩倒数,被老师喊过去痛骂“拖了全班的后腿”!
今天,他和蒋介石父子成了奉化中学对外宣传的杰出校友。
1989年,他以高出重点线一分的成绩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因为这里离家足够远——坐火车72小时,而且校名里有“电子科技”这样的字眼——父亲是电子工程师,他也喜欢电子一类的玩意,在初一时就组装过六管收音机。
如果我们硬要从这段时间里找出丁磊日后成功的因素,大抵也还是有一些的——
丁磊坦言大学本专业内容基本对他没有任何帮助,但是他学会了如何学习。在他感兴趣的科目里他敢说没有比自己更厉害的同学,甚至包括老师。
他从来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但是又极度自信:认为自己是“最牛B的学生”——在一个作风严谨的工科大学里,他经常逃掉自己的专业课去旁听计算机系课程。他说自己感觉到计算机对人类的影响已经不会只是一种计算或者教学的工具。
与自己对计算机的热爱相比,他的专业微波通讯从一开始就让他无比头痛——师兄告诉他,你这个专业毕业后一般都是要分到山沟沟里去的。
1992年,中国 *** 十四大召开,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校园广播中听到这个消息的丁磊放弃了考研的打算,决心要去干点什么。
这也许是他所做过的选择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如果他考上研究生,3年后的他能否赶上中国互联网的第一轮浪潮将会成为一个很大的疑问。
1993年,宁波籍的丁磊被分配到当时公认的最好的单位——宁波电信局。
房子、工资都不错,但是丁并不满足于这种安逸,他和体制的冲突越来越强烈。他想做的事情无法在岗位上发挥出来。资历,而不是成绩成为个人成长最重要因素。
很多同事并不理解丁磊此时的不务正业——写一些小程序。他骄傲的是1994年他就已经搞明白了互联网的基本原理,诸如TCP/IP协议等,代价是厚着脸皮去借别人的英文书复印,以饭局为补偿。
邓小平南巡的影响在这个时候日渐彰显,珠江三角洲的诱惑摆在眼前。
他决心南下。
宁波电信局并不打算放他走,因为他是国家分配来的大学生,而且是破天荒第一个要从这个体制中出走的人。
家人强烈反对,丁的父母都是国有单位的普通人,家里没有任何背景,遥远的广州举目无亲。当同龄人都开始渐渐去习惯体制的好处与弊端时,丁磊给单位领导打了一个招呼,拎着箱子走了。
10天后,他被电信局除名。
若干年后,酒桌上丁磊拍着桌子说:“事实当然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就算是我今天只取得十分之一的成绩,也远超过我待在那里。是男人就要想做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