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给寻找方向的人: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
每当看到人听到、看到什么大师指点了"前世"因果就敬若神明,我都会想到目犍连的故事。前后看得出总共两千世因果变化的目犍连,才相当于那千分之一的羽毛,摇头晃脑或故作神秘地谈一次"前世"的人,那是两百万分之一的羽毛所能沾到的海水吧。 我决定好好地从佛经中去认识佛法。 读了《地藏经》、《圆觉经》、《楞严经》、《法华经》、《大智度论》、《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等。 买了放在家里书架上的,还有许多其他的经。 东读西读之后,固然有些收获,但是更多的时候,感到自己像是进了玉米园里的那只熊。东折西折,也不知手上到底拿到了什么。 《金刚经》读过几遍,虽然觉得很好,但主要是感受到文字之美。对于经义的体会,实在谈不上。更多的是疑惑。譬如:怎么可能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珍宝布施,还比不上持诵这本经的四句偈? 这时我在禅宗皈依了惟觉老和尚。决定去万里的灵泉寺打个禅七。 禅七的意思,是要在七天的时间里克期取证,有些突破性的领悟。我在心中给自己头上绑了一条"必胜"的带子,上了山。 上山之前,从我读的佛经和一些理解中,已经体会到佛法会教我们打破一些执着,打破一些因为执着而起的分别心。 我掂量一下自己,觉得对金钱是最看得开的,所以打破对"贫富"的执着分别心,最不成问题。"贵贱"、"美丑"等等,也都还好。唯独"善恶",我觉得打不破。
![中国佛教徒人数 第9节:二 黑户佛教徒(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230791264064.jpeg)
人之为人,异于禽兽,不就是因为我们有羞耻心,有一些价值观的坚持?那为什么要打破"善恶"? "不思恶"倒也罢了,为什么也要"不思善"? 我本来挺为自己"嫉恶如仇"的个性为傲。如果没有了我对"善"的判断与坚持,那这又算什么个性? 《心经》里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记得当时虽然没法体会"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怎么回事,但起码可以接受有这种可能。但是对于"不垢不净",我就没法理解。"不垢不净",对我来说,类似"不善不恶"。我可以接受"不恶",但接受不了"不善",我也可以接受"不垢",但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会"不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