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这项研究的最终结果是B>A,即较之1973年实际答案与1982年回忆答案之间的相似性,1982年持有的实际观点与回忆中1973年的观点之间,相似性要更大一些。也就是说,人们回忆中的往昔模样,与自己过去的真实模样并不相似,而是更接近现在的自己。 然而,参与这次实验的大部分人却认为,自己9年前的态度与现在的态度并没有太大差别。他们觉得,既然现在的自己支持的是保守派,那么9年前的自己应该也是站在保守派一边的;既然现在的自己支持的是自由派,那么9年前的自己声援的也应该是共和党。 与之相似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无论时代怎样更迭,长者总是会责备年轻人没有礼貌、缺乏自制力,教授们也普遍会担心现在的学生不够上进。 但事实上,这些责备与训诫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根据的。教授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们在评价学生时,脑海中会很自然地显现出自己学生时代的模样,并认为,当时的自己就与现在一样,一直未曾放松过学习、一直在秉持着认真的态度度过每一天、一直不曾浪费一丝时光。 那些长者们的回忆同样如此。他们认为,小时的自己也与现在一样,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与自制力。他们将自己"近乎完美"的往日形象与现在的年轻人作比较,结果可想而知,年轻人当然要"更逊几筹"。 站在这个角度上看,乔治·范伦特的一段话堪称是至理名言:"幼虫破茧成蝶以后,便会认为自己从始至终就是一只小蝴蝶。在成熟的过程中,所有人都让自己变成了骗子。" "我从来就没有这样做过"、"那时的我就没有这样做"---一旦这些话脱口而出,父母与子女、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就会因此而冻结,因为这些话根本就是没有任何依据的表达。当自己在子女、在学生、在下属面前,想要说出"我那时没有这样做过"、"我像你这么大时就没有这样做"等一类话语时,请先扪心自问"以前的我果真如此吗?"人活于世,我们绝不能缺少这种处世智慧。 抹杀过去

"现在心态"不仅能将过去重塑成与现在大致相同的模样,必要之时,它也会制造出一个"过去与现在存在天壤之别"的假象。尤其是在人们经历过某种特定事件、由此对自己的发展及变化抱有很高期望的情况下,这种倾向表现得尤为明显。 通常,一个人在结婚以后,会产生一种"一定要比婚前更懂事"的思想压力。如果结婚以后当真更懂事了,这就不会再有什么问题可言。然而,如果结婚以后依旧不懂事,人们又会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他们只能在回忆中,将婚前的自己想得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