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8)



系列专题:《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普遍认为,自己了解对方的用时,一定会少于对方了解自己所需花费的时间。也就是说,站在"我"的立场上看,别人是一个"单纯的存在"、是短时间内就可以了解的;而"我",则是一个不易被任何人解读的"复杂存在","我"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被了解。即,在我们心中存在这样一种情结--"我一眼即可看穿你,但你却无法一眼看穿我"。或许,某人在五分钟之内断定你的为人会令你感到气愤异常,但相反,你却一直坚信,自己只需五分钟时间就可看透某人。

  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轻而易举就可以看透别人的内心,感觉仅凭外在的几个特点,就足以了解一个人。例如,他走路的样子、他的发型、穿着、声音的大小、字迹、喜欢的颜色、常听的音乐……认为掌握这些信息以后,辨别对方的为人已然不成问题。因此,当人们看到某人字体较小时,就会先入为主地断定--这个人心眼很小;当看到对方喜欢音乐时,就会认定--这个人毫无创意;甚至在对方吃方便面时,也要观察他是先吃面,还是先喝汤,希望借此判断出该人的性格。而这些,会不会让人感觉有些荒唐呢?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恋人对你说"因为你是B型血,所以不适合跟我结婚",这时你会作何感想?当你询问对方为何认定自己心眼太小时,对方若是回答"因为你的字体太小",你又会怎样?就因为喜欢舒服地坐在椅子上欣赏音乐,上司就不再将需要创意的工作交付与你,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会不会感觉它十分荒唐?会不会因为没有得到正确评价愤然做声:怎么可以拿这些小事,来妄断我的内心世界!

  因此,我们亟须走出这一误区。我们必须认清一点--"我了解你,但你并不了解我"这种想法,只不过是"自我主义"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错觉而已,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一种迷信。我们应该秉持的正确观点是--"我并不了解你,你同样也不了解我",或是"我对于你的了解,只相当于你对于我的了解而已"。"耶稣也没有得到过家乡人的认可"--请不要再用这种华丽的说辞为自己的错误做辩解,不要再固执地认为"我正在被人误解",其实,在我们身上产生的最大误会就是--我很了解别人!

 第13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8)
  我活下去的理由,你活下去的理由

  当人们自问"我是否正直、勤奋、外向"时,出现频率最高的答案是"视情况而定,随时都会有所不同"。事实确实如此,人活于世,免不了有时正直一些,有时来个善意的谎言;有时候勤奋一些,有时候偷个小懒儿。可是,当话题涉及他人品性时,大部分人则都会十分自信地给出一种答案--或是正直或是卑琐、或是勤奋或是懒惰、或是外向或是内向。也就是说,人们习惯于以这种固定方式、以一个特定心态去表述他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61942.html

更多阅读

第14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9)

系列专题:《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描述他人时,我们倾向于针对对方性格、信念这种内在因素,去做说明;但轮到自己时,我们就会使用情境因素来解释自身行为。[7]例如,"你"没有守约,就是因为你没有责任感,但"我"迟到则是因为塞车

第13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8)

系列专题:《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普遍认为,自己了解对方的用时,一定会少于对方了解自己所需花费的时间。也就是说,站在"我"的立场上看,别人是一个"单纯的存在"、是短时间内就可以了解的;而"我",则是一

第12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7)

系列专题:《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季洛维奇教授在实验中,要求一名学生身穿印有曼尼洛头像的T恤,进入有4-6名学生在做实验的实验室。在此停留片刻以后,教授让这名学生猜测,他在实验室见过的几名学生中,有几人会注意到他

第11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6)

系列专题:《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例如,某人某日清晨突然发现洗发精已经用尽,无奈之下他只能以香皂代之,随后便匆匆赶往公司上班。这种情况下,虽然公司没有任何一位同事察觉到此事,但他却自己发牢骚说"badhairday",即典

声明:《第13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8)》为网友撒拉嘿哟木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