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货币变局》
政府,公民和居民同时出现赤字,这在宏观经济学上是整个国家体系即将崩溃的信号,德国政府被逼到绝路,只得采取饮鸩止渴的自救方式——增发纸币。为了给不满的工人增发工资,政府不得不增发钞票。在1921年1月,美元与马克的比率还是1∶64,到1923年11月则达到了1∶4?2万亿了。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德国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就是马克,在大街上孩子们用马克堆房子玩。而此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如果孩子用成堆的美元堆房子玩,不知道有多少路人抢红了眼。 德国在灾难中挣扎,法国以攻占鲁尔区而落井下石,英国也袖手旁观,他们认为这是对战败者应有的惩罚。或许,他们自己也没有那么清晰地预见到,他们正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德国这个“高产哲人”,充满具有理性思维种群的国度,将在重压下涅槃。涅槃的方向是什么,是延续文明,还是向野蛮延续,在马克的崩溃中,德国的走向被仓促决定了。 同样是在1923年,希特勒发动了慕尼黑啤酒馆政变,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标志着希特勒开始走向德国政坛。对于通货膨胀,希特勒也表达了他自己的看法,“如果受惊的人民注意到,他们即使有几十亿马克,也只有挨饿的份儿,那他们一定会作出这个结论:我们不能再听命于一个建筑在骗人的多数决定的玩意儿上面的国家了:我们需要独裁。” 直到1923年11月,恶性通货膨胀才开始得到控制和缓解。46岁的德意志帝国银行董事亚尔马·霍雷斯·格里雷·沙赫特被任命为国家货币流通专员,他一方面寻求国际援助,另一方面产生一种过渡性货币——土地马克来取代已经丧失信用的马克。在寻求国外金融资本的支持中,美国成为沙赫特求助之旅的终点站,1924年,美国推出“道斯计划”,有8亿美元贷款流向德国,利息收入直接投资德国市场;1928年,沙赫特率领德国国家银行代表团,与国联赔款委员会签订了“杨计划”,减少了德国的赔款额,德国每年只需赔偿原来赔款额的1/3,其余部分而可以延迟赔偿。通过扶持德国,美国的资本也迅速渗透到德国,不但得到大批把德国贷款转化为债券的佣金收入,还在德国控制了电力、钢铁、化工等重要行业。 或许,连英国自己也没想到,德国支离破碎时,它的落井下石,反而为美国的资本入侵提供了机会,也为英镑培养了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元。 金本位在大萧条中搁浅 德国证券教父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曾这样说过,“一种货币只会死在自己的床上。”一战爆发后,统治了货币世界近一百年的英镑,因金本位制被战争阻止,其地位遭到削弱。一战结束后,英国在经过短暂的休战后就准备以金本位制为突破口,重振它在货币世界中的雄风了。然而,今非昔比,一战把英国打得遍体鳞伤,而美国则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崛起,这时,世界其他货币也在左右为难,不但要看英镑的脸色,也要照顾美国的感受,英镑要想恢复生死攸关的金本位制度,但并没有得到一呼百应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