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货币变局》
高额赔款,殖民地消失殆尽,被禁止扩充武力……德国人垂头丧气,连马克也郁郁寡欢。国家被“欺负”至此,马克在国际货币上更没有什么话语权。事实上,美国总统威尔逊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都觉得他们做得很过分,威尔逊称,“如果我是德国人,我想我绝不会签订。”劳合·乔治也说,“我们所起草的文件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当你们把这样的条件强加给德国人民的身上,这只能导致德国人要么不遵守条约,要么发动战争。”在他们眼里,和约也不过是休战书,但这只是说说而已,他们又有谁管得了20年后?在他们的眼里,20年太久了,只争朝夕才是最现实的。战争结束了,英国要踏着德国的肩膀重建英镑的威信,而美元也要以马克为阶梯继续高攀,各有各的如意算盘,至于德国的领地上种下了多少复仇的种子,只能让历史去证明。
![第16节:第一章远去的“日不落”背影(1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232741525508.jpeg)
一战成了过去时,和平来临了,这是一个新的世界,但和平却带来了不良的经济后果。无论是百废待兴的英法等国,还是背负着沉重债务的德国,都吃惊地发现,由于在战争中实施了仓皇失措的应急金融政策,他们在战争中付出的代价远不止生命、债务和赔款,还有战后经济难以刹车的混乱。 凯恩斯,这个作为英国金融专家参与1919年春天巴黎谈判的经济学家,对战争赔款极其厌恶,回到英国后,他书写了著名的《和平的经济后果》。在他看来,欧洲有三个不稳定源:过于依赖一种复杂的、多少有点人为的组织制度;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心理;以及欧洲对海外食品与原料所有权的脆弱性(由于进口的食品和原料常常是收益递减的,而出口的制成品因收益增加或成本减少而价格下降,欧洲的贸易条件是注定要恶化的)。在凯恩斯看来,美国总统威尔逊是一个“又老又聋的堂吉柯德”,“难得见到比他更不称职的最高国务活动家,其思想迟钝又没有适应能力”。因为对于向德国索赔,100亿美元足矣,德国具有很强的海外贸易依赖症,国外投资、海军和殖民地都成空白,德国被剥夺了进行海外贸易的权利,这必定会加速德国和欧洲经济的恶化。 战争种下了罪恶的种子,终结战争的和平,带来的也不尽是歌舞升平的昌盛。 对于一战,恐怕留在德国身上的阴影更为深刻,甚至人们还没来得及摆脱战败的沮丧和屈辱,通货膨胀又铺天盖地而来,马克来得比一战时更为廉价。 正如凯恩斯所说,《凡尔赛和约》中,协约国锱铢必较的战后索款给德国人带来了灾难。德国拿不出钱,法国就伙同比利时占领了德国经济命脉——鲁尔工业区。暴力,只能让惊魂未定的德国政府更加惊慌失措,除了打开马克印刷机,他们已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