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货币变局》
急于在战争中获胜,不惜任何代价向银行贷款,明知道是陷阱,战后需要用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来偿还,也要跳进去。在战争中,除了融资更容易一些,英镑的领袖地位并没有为英国带来多少好处。一战终止了英国苦心经营的金本位制度,而由于连年战争和借贷,导致英国整体实力下降,英镑的领袖根基已经受到削弱。英国最大的错误在于延续了“战争利英主义”的惯性,天真地以为一战与以往的局部战争一样,只要英国可以获胜,就能把英国推向更为辉煌的舞台。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战不但把英国拖累得疲惫不堪,还吞噬了几百年积累的英镑领导地位。历史以最残酷的反例讽刺了英国的自以为是。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作为金融和殖民地双重“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在战争中的士兵伤亡约80万人,军费开支近100亿英镑,国民财富损失了1/3,对外贸易发生逆转,仅为13?16亿英镑,出口额减少为进口的1/2。为了补偿巨额的贸易逆差,英国不得不变卖海外投资的1/4,因此英国的海外投资也被砍去了一大块;英国内债也从战前的6?45亿英镑飙升为战后的66亿英镑。 外债、内债双管齐下,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贸易逆差,海外投资锐减……英国的经济出现不可争议的衰退。货币往往是一国实力的体现,与一国实力保持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体关系,一旦国家实力遭到质疑,货币的地位也会大打折扣。英镑,就进入了这样的尴尬位置。 英国在一战灰头土脸,法国的日子更加艰难。为融资以撑过惨绝人寰的四年,法国政府发行长期公债券,征税,卖掉国外资产……竭尽所能,理想而浪漫的法国人小心翼翼,尽量在不牺牲国家紧急利益的前提下筹集战资,因为他们相信战争是短暂的,将由战败的敌人为战争付款。但是,这样的小心翼翼往往无济于事,战争的跨度远远超出了法国的想象力,法国的国债已经由战前的336亿法郎猛增到1243亿法郎。即使法国成为战胜国,法国人仍然承担了原以为将由德国人承担的重建费。 在一战中败得一塌糊涂的德国,在开战前,他们的财政观念与制度就成为重要牵制:德国人同样认为战争是短暂的,就像1871年和1872年,由敌人为他们付款一样,战败的敌人将掏出钱包补偿德国参与战争的损失;德国人更注重局部均衡,相信只要债息和年度还本都包括在正常的使用税收支付的预算中,那么利用借款为战争筹款就是一种健康的资本方式。这种想法视野未免太过狭窄,因为战争“牵一发而动全身”,会涉及国家的整个经济和财政结构;而且联邦税制较为松散、随意,难以适合全国性的大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