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货币变局》
发生的贸易越多,使用英镑的几率就越大,各国就更愿意与英镑挂钩,英镑就容易成为众多货币追逐的对象。而且,国家越强大,其发行的主权货币的可信性就越高,就越有发言权,在世界上就越容易一言九鼎,世界的货币时代不再是黄金和白银,而是一个岛国发行的英镑。 英镑崛起的杠杆:金本位制 在任何国家流通中的,并使土地和劳力所产生的产品借以流通并分配给适当的消费者的金银货币,都是死的存量。货币是一个国家资本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但不给国家生产任何东西。银行明智地用纸币代替大量金银,使得国家能将大量这种死的存量变为积极的生产性存量。在任何国家流通的金银可以恰当地比作公路……提供了一种空中通衢。

——亚当·斯密《国富论》英格兰银行成立之前,银币和金币还是英国的流通货币。1964年,随着英格兰银行成立并发行纸币,英镑开始登上英国的货币舞台。但由于黄金仍然流通,英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只是衡量黄金的单位,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而且,英镑的发行还导致通货膨胀,引起17世纪90年代挤兑现象的发生,而到1720年还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南海泡沫”,这一方面给整个伦敦金融业蒙上了阴影,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英国的金融业趋向规范化,为英镑走向全球化开辟了道路。 1711年,为向南美洲进行贸易扩张,英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家具有贸易特许权的贸易公司——南海公司,进行垄断经营,并因拥有1170万英镑的英国国家债务,成为英国国债最大的债权人。为还债,英国政府决定把在南海公司的股票拍卖,南海公司以“南海(拉丁美洲、大洋洲沿岸地区)有大量金矿、银矿和香料”为噱头,大肆造势,给了跃跃欲试的投资者海市蜃楼般的暴利幻想空间。从1720年3—9月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南海的股票价格一举从每股330英镑涨到了1050英镑。 南海的泡沫不断膨胀,给处于观望状态的英国人以标杆效应,很多英国民间企业为筹集资本纷纷成立公司暗地里发行股票,股票一发行就受到投资者的热捧,股票游戏越玩越过火。为遏制泡沫的继续扩大,英国议会于1920年6月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禁止民间组织公司,但这对抑制南海泡沫无济于事,反而助长了泡沫的膨胀。是泡沫,总会撑不住,总有被戳破的那一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炒股的热潮,而高溢的股价已无人敢接盘了,包括财政部长在内的政府官员因为担忧泡沫破裂而心急如焚,并开始撤退,他们的大举抛售引发了人们的恐慌,股价一落千丈。南海公司的股价一路下跌,到1920年10月1日,只剩下290英镑,很多人赔得一塌糊涂。连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也损失了2万多英镑,在巨亏面前,远不如他论证万有引力定律时那么从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的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