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基:一个非典型VC的突然出局



  2008年3月31日,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新浪((Nasdaq:SINA))宣布段永基已经空出(vacated)了其在公司董事会当中的席位,并且立即生效。与此同时,由于不再是新浪公司的董事,段永基也就不再继续担任新浪董事会主席一职;也不再继续在薪酬委员会供职。

  同时,新浪董事会宣布现任副董事长汪延即刻起担任代理董事长。

  由于此前新浪新闻模式创始人陈彤逼宫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因此段永基出局这一幕来得多少有些突然。

  好像在2年前内资深人士谢文就一再重申,“如果段永基不离开新浪,新浪就要完蛋”。两年来直到2008年愚人节前夜,段永基在新浪的日子,新浪的财务报表也还算可以,网络媒体老大的位置也算比较稳固。

  如今段永基走了,新浪前方的路又将如何走呢?

  特定历史形成的混合基因

  回顾历史往往是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新浪和段永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5年前的四通利方时代(新浪的前身之一)。

  1993年12月,以王志东为首的12人接受了四通集团(通过香港四通)500万港币的投资,创办了“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王志东出任总经理,主营业务是软件产品。

  四通集团的这笔投资后来成了其自四通打字机之后的最大亮点,也是“谁都不知道在做什么的四通”没有逐渐被人们遗忘的主要原因。

  “四通电子1999年度因旗下之新浪网完成三轮集资并上市,而令其录得一项来自证券投资的未实现利润1.67亿元,故此带动其转亏为盈,但股东应占盈利只有139万元,每股盈利1.5仙,不派股息。但未计来自证券投资的未实现利润,则录得经营亏损9949万元。”根据Finet2000年5月9日发布的一则财经新闻,1998财年,四通电子业亏损8986万元。

  尽管如此,1年后王志东还是被段永基等人联手赶出了新浪,但那是后话。

  人们习惯于将新浪跟同一年登陆纳斯达克的搜狐和网易放在一起比较,从而得出新浪管理层持续动荡,投资方跟企业创始人、管理层之间矛盾突出的印象。诚然,新浪跟搜狐和网易的确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都是中国第一代门户,主营业务都是网络媒体,都曾经获得过国际知名创投机构的投资等等。

  但是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新浪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跟搜狐和网易一样纯粹由创业者主导,并按照典型的创业投资逻辑发展起来的企业(Venture backed Start-up)。

 段永基:一个非典型VC的突然出局

  回到1993年12月,四通投资500万港元给王志东等人,帮助后者创建了四通利方,四通由此也给自己赢得了“天使投资人”的美誉。但是四通并非天使:新成立的四通利方当中,四通持有80%的股份;王志东等人合计拥有20%的股份(由于法律、分配等方面的原因,这一部分股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都没有能够落到实处)。

  新浪的这种股权结构更加类似于此前的联想以及同时期的TCL,而不是同行业的搜狐和网易。

  换句话说,王志东等人在新浪的身份更加接近于联想的柳传志和TCL的李东生,而不是搜狐的张朝阳和网易的丁磊。

  事实上,王志东既不是一个纯粹的创业者,也不是一个纯粹的职业经理人,而是混合了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这两种基因。王志东身上的这种基因结构其实体现了其创业的那个时代的烙印:1992年,小平同志刚刚南巡完,到1993年年底四通利方诞生中间还不到2年的时间。

  股权分散结构下的多重博弈

  或许是得益于时代的进步,王志东等人当初获得的条件要比联想柳传志和TCL李东生的好。但是由于身处发展迅猛异常的互联网行业,王志东等人不得不为新浪的扩张不断地进行融资。从1997年10月开始到1999年短短2年时间内,新浪就完成了3轮融资和一次大的合并。

  联系最初的股权机构,结果是,新浪的股权随着一大批投资者和创业伙伴的进入而变得极其分散。

  “新浪股东分散,决定了董事会很多成员是以独立董事的面目出现,他们本身并不占有很多股份,就决定了管理层的现状,不是一个由创始人兼大股东既决定董事会又控制公司的情况。这个结构是历史产生的,不是人为因素决定的。”曹国伟同时以“美国大多数公司都是股东比较分散、分立的架构”为由,认为“无法评判(分散的股权结构)好坏或对错”。

  美国大多数公司的股权结构确实跟新浪一样比较分散,但是美国很多公司的股权结构都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自然演化的结果。这使得这些美国公司能够相对稳定的管理架构以及支撑其运转的文化。但是反观新浪,由于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高度分散的股权机构,因此其管理架构往往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并且缺乏足够成熟的文化作为润滑剂。

  但是在多方参与博弈的情况下,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为参与各方真正满意的平衡点。更多的时候往往是,博弈各方好不容易刚刚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博弈。

  新浪的历史就是多方博弈模型下的一个典型例证。沙正治、王志东、茅道临、汪延都不过是新浪CEO宝座上的匆匆过客。曹国伟也是在CEO的位置上还没有坐满2年,就传出了被“军阀”陈彤“逼宫”的消息。

  通常情况下,股权分散或者所有者缺位(比如国有企业)往往会给管理层实施所谓的“内部人控制”提供巨大的空间。进一步来讲,如果“内部人”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了一定程度,殃及池鱼(董事会)的情况也就很难避免。

  “你们不要猜测是谁又干掉了谁,请媒体不要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认识新浪董事会。有人说这种不停调整,是公司创新的能力。我们认为今天的调整对目前是合适的。”2006年在汪延离开新浪CEO之职位之际,面对新浪相对频繁的人事更替(从2003年到2006年的3年时间时间里,新浪管理层中先后有林欣禾等数位高管离职),段永基曾首次公开表达了自己的上述观点。

  如今轮到自己的突然出局,段永基还会重复上面说过的这些话吗?

  (注:本网于4月1日未经作者允许转载《段永基:一个非典型VC的突然出局》一文,不慎遗漏文章“作者:户才和”标注。为此,我网特更正重发原文,并向作者户才和先生诚恳道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62359.html

更多阅读

消失的大佬:段永基勉强的完美谢幕

个人档案: 段永基 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 曾担任四通集团董事长 他在文革中度过了自己的清华人生。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意味,在巅峰时期,他曾掌控三大上市公司,创造过产业辉煌;但他也无数次陷入败局,每次都是竭尽全力,才勉强得以脱身

段永平:我是企业免费的“高级顾问”

“负责人当然是段总。”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办公室的一位女职员有些愕然地说。   尽管段永平身处大洋彼岸,对他在步步高地位的质疑仍很容易引起敏感反应。“阿段远离总部,但却在决策中心,他决断力很强,许多新品开发都是他的思路。

段永基:商人不太顾大局就不能成事

段永基:为什么搞这个论坛?启发是两点。一点,我爱看书。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应该说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从明朝开始到后来的闭关锁国,“洋务运动   ”实际上允许中国人出去也允许外国人进来,但总体来讲洋务运动是失败的,“

职业反盗版人的幕后推手:一个非典型的千万富翁

系列专题:盗版营销观察一个5人的反盗版维权团队年收入近千万,这对于许多人来说简直是个神话。不过,李智勇让神话变成了现实。作为职业反盗版第一人,李智勇团队的成功让更多人想跻身进入职业反盗版这个队伍,其中甚至还有盗版最严重的网吧

最熟悉的陌生人 下载 360度段永基一个我们熟悉的陌生人

辞去新浪董事长这一举动使段永基再一次被媒体所关注,实际上,这种关注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从来都不缺乏。   但是真的,虽然这是一个大众非常熟悉的人物,但是一下子,你又很难概括他,越是努力回忆,这个原本清晰的印象就越发显得模糊…… 

声明:《段永基:一个非典型VC的突然出局》为网友大众男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