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利因素
应迅速调整自我以适应需求
记:这几年来,不论是从国际环境还是国内政策上,都给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带来了不少困难,您怎么看待这些不利因素?它是否影响到童装行业的发展?
叶:困境来得好像很突然,但其实这是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中,制造业比重过大的必然结果。
困难是明显的,但这何尝不是中国服装行业转型的一次契机———从低成本扩张战略转向创新引领发展,突破低水平竞争的瓶颈,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们对于企业的经营不能把重心只放在利润两个字上,企业的发展要靠策略,要站高一点、看远一点。
可以说,温州的童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发展稳健,前期积累和培养的市场,对后来品牌的销售网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温州人的市场基因是独一无二的。后期企业的自我努力发展为企业赢得了相应的市场回报,而企业要更上一层楼却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现在温州童装乃至中国童装想要长足发展,绝不能一条腿走路,生产加工质量已经成为最底线而不是命脉,我们除了进一步加大产品开发外,把品牌从区域向全国、全世界发展,使其包容性变得更大,提高品牌内涵都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困境我们不能逃避,更不能视而不见,好像鸵鸟一样。要积极应对,在交融与交锋之间共同寻找可以落地的解决方案。
记:作为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童装分会会长,您认为童装企业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当前形势,迅速调整自己,以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需求?
叶:本土品牌如何做大做强,我认为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非常重要,尤其是相邻国家服装发展的经验。国外的童装在产品质量、管理、品牌打造和市场化运作方面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尤其是相邻国家在文化、习惯、设计风格、穿着效果上与我们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的兴衰成败就是我们很好的“史书”,要善于总结他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结合自己企业,走出有自我特色的发展之路。
作为企业,首先要把自己看清楚,再从别人的发展经验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童装企业大概分为几种类型:
一。没有具体对象的生产企业。这种生产加工型企业比较被动,企业普遍感到服装生意越来越难做。
“难”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减利因素增加,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市场对于品牌所代表的产品差异化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感到茫然;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需要持续的创新能力;生产加工机制向品牌经营机制转变,短期内难见效益;国内缺少原创品牌发展的氛围……
因此,业内一批实力较强的服装企业,纷纷采取投资和多元化经营战略。这些企业依靠服装产品的品牌扩张,借消费者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将品牌延伸。
目前,服装行业的投资主体是以民营和外资为主的新一轮国际服装制造业的转移,大量外资企业在与中国服装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行业内企业已完全成为独立自主的竞争主体。
二。合资或合作型企业。企业要在产品开发上下工夫,采取与国外进行合作的方法是条道路,同时要注意积极培育自己的设计师。
三。上市或多元化发展。多元化投资或者融资是对企业资本运作的有效补充,但是对于服装企业来说,这不是我们的长处,主线还是以品牌运作为主导。前些年,我们一批企业家去中国台湾省考察,发现一些低端的制造业已经没有办法继续生存下去,不得不西移内地或者南移东南亚等一些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
当时我预感5~10年内地也会面临这样的情况,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个时间大大压缩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成本是不够的,那时能生存下去的轻工企业肯定是那些生产高附加值品牌的企业。
四。企业同盟。联合起来做事情比单打独斗要好得多。温州面料的供应链是比较好的,像男装就比较全,而童装比较欠缺,国内面料开发与面料使用是断开的,面料的甲醛含量把握还是困难,辅料也很难控制。
产品开发商和面料供应商沟通不够,产业集群还有待发展。例如企业开发新产品需要的面料市场上没有,要订做,但是起订量达不到,面料制造商就不会帮你做。如果温州的企业在这方面能够联合起来,几个企业合起来订就可以了,但在这方面,温州还没有形成群体性的产业。在产品开发方面,严重受到面料的限制,设计产品也受到很大限制。而且温州没有面料经销商。
记:有何具体措施保证童装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叶:我认为首先是从思想上转变老旧观念,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年产童装46亿件,占全国服装总产量的近10%。童装生产以中小企业为主,总体消费特点由过去的满足基本生活的实用型开始转向追求美观的时尚型,部分经济发达的城市,消费者对童装的需求趋向潮流化、品牌化。与之相比,童装生产企业的品牌意识与运营基础还相对薄弱,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大都处于品牌提升的初级阶段,企业自身对于品牌建设的发展部署都还在尝试期。
从未来市场需求趋势来考虑,童装是“小产品、大产业”,是阳光产业。童装行业需要从文化和档次来提升发展,这就需要行业内的领军型童装品牌和各协会组织来带动发展。
目前国内童装面临着设计专业化不强、发展时间短、承受市场竞争能力较差等问题。增加品牌意识,自然少不了对品牌文化与优秀人才队伍的建设。现代的服装产品要想赢得市场,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让消费者接受其文化理念。而无论是从各大童装基地的区域文化,还是从单个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来看,显然做得都很不够,国产童装呼唤品牌文化升级。
“红黄蓝”第一次做五年规划的时候,有人提出,“红黄蓝”要争创中国童装行业的第一品牌。可是当时我认为,我们绝对不要说“第一”,我们只提“争创中国童装一流品牌”。
“红黄蓝”今后的发展目标是以国内市场的品牌运作为主导。现阶段品牌运作在国内也遇到了瓶颈,如原材料、劳动力等一系列生产成本的增加,国内一些知名商场排斥国产品牌在其商场内经营等不良商业行为。我们要争取今年拿下“中国名牌”或是“中国驰名商标”,红黄蓝的梦想就是打造中国童装一流品牌。
再有就是对孩子健康的关注,品质是百年大计的第一步,“国家标准”成为“红黄蓝”坚持高品质产品的基础。
我们从儿童身心健康出发,对面料、款式的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在设计、生产、销售上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品牌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成品的出产,多道审查程序严密把关,形成系统、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从前期工艺到过程控制、产品经验、成本控制、工艺改进等所有工艺质量问题,权责利一致,分工详细而明确。2005年,公司根据国家标准,建立了专业纺织测试实验室,填补了童装行业空白,为“红黄蓝”品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苛刻的品质管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让“红黄蓝”于2005年率先荣获童装业首批“国家免检”、国家服装质量最高等级“优等品”称号,并通过了ISO14001、ISO9001体系认证。
随着企业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的提升,“红黄蓝”更是精益求精。2007年,“红黄蓝”在产品全程多点监控的基础上,建立总台问责制度,保证质量控制过程更加有效、科学。公司顺利通过了全国标准化良好行为AAA级认证与AAA级计量监测体系认证,并荣获“中国十大童装品牌”称号,成为行业首批“中国名牌”。
此外,国际品牌的压力,也只有让我们越做越好,越做越强。
品牌童装的市场销售额占了整个销售市场的大头儿,而在品牌中,有单纯来自国外的品牌、国外品牌在国内操作的品牌以及国内的顶尖品牌、国内大众品牌四类形成交叉式竞争。
一些外国品牌童装虽然在价格上普遍比国产童装高出20%到200%,但仍受国内消费者青睐。普通消费者也并不是一味崇洋媚外,主要原因是国货数量少且品牌产品少。外国品牌的童装则以独特的风格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
而在温州,巴布豆也占据了首席的地位,温州品牌和国内其他品牌一样也受到国际品牌的冲击。国外有知名度的企业和品牌,形象较国内的品牌入驻市场相对容易,比如麦当劳,它凭借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很快打入中国市场,童装品牌较其他品牌的地域性更强,这是其他品牌做不到的。现在温州童装要做的除了进一步加大产品开发外,把品牌从区域向全国发展,使其包容性变得更大,提高品牌内涵都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