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傅梅军们的幸福生活
傅梅军和他的新婚妻子
2004年7月,当来自丽水的20岁的傅梅军独自拎着行囊,出现在萧山汽车站时,对于未来,他一阵迷惘。
直到有人上前来,轻轻拍拍他的肩膀:“你是小傅吗?我是万向集团派来接你的!”对方的笑容,让他悬着的心一下子踏实了。
还未满周岁,傅梅军的妈妈就去世了,16岁那年父亲也不幸离世,留下他和奶奶相依为命。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傅梅军不得不中途辍学。万向获知了他的遭遇,从2001年起,将其纳入了“四个一百”工程资助范围,使他重返校园。
2004年,傅梅军高考失利,差6分落榜了。他给万向慈善办公室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到万向工作,鲁冠球同意让他来面试。通过一系列的体检、考核,最后傅梅军进入了万向机械公司,从事一线操作工作。这一期间,他刻苦钻研技术,进步很快,同时还通过了大专自学考试。
“我是万向人!”小傅一直以此为自豪,工作十分卖力,很快成为生产骨干。而出人意料的是,在万向大家庭里,小傅意外成了炙手可热的“女婿人选”。秘书处的同志透露:“前后有7户萧山本地人家,要他去做上门女婿。”
2007年,傅梅军结婚成家。眼下,妻子已经有孕在身,傅梅军沉浸在即将升级当爸爸的喜悦中。不少同事跟小傅打趣道,“你如今票子、妻子、房子、车子、孩子全都有了,可谓过上了‘五子登科’的幸福生活。”
当然,在成千上万的万向资助对象中,傅梅军也绝非唯一的幸运儿。
“单纯依靠经济资助,只能解决一时问题,我们的资助期望就是要让每位受资助的孩子真正的独立,真正的‘脱困’。”秘书处同志这样说。
感动:
在万向做慈善很快乐很满足
万向慈善基金会秘书处,就在万向集团总部一楼,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办公室。
但这里,却记录了万向每一笔善款的去处,为每一位受助对象建立了完整的个人档案。
秘书处除了每天回复大量的来信,包括感谢信、求助信之外,每个月他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奔波在路上,实地走访受助者家庭,为各地的万向学校送助学金等等。每个星期,秘书处还要写一份详细汇报材料,向鲁冠球报告慈善工作情况。
记者去采访的当天,秘书处同志还在忙着联系车辆。第二天凌晨4点,他们得赶赴丽水龙泉的一所学校,当天上午9时会有一个助学金发放仪式。“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如果早一天走,又要耽误半天,还不如起个大早。”他们说。
秘书处同志告诉我们,鲁冠球每天要翻阅20多份报纸。去年4月,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泰顺县柳峰乡卓宅村有一个家庭,父亲摔伤瘫痪在床,妻子不堪贫寒折磨,离家出走,全家的重担落在只有11岁的女儿卓宇婷身上……
鲁冠球马上把秘书处负责人王建叫到自己办公室,要他去泰顺看望宇婷一家。他还用笔圈出报道中的一句话“宇婷的弟弟说,已经好久好久没有吃过肉了”,嘱咐王建,去泰顺时一定“要带上几斤肉”。
在之后半个多月时间里,王建和同事颜来春三赴泰顺,详细了解宇婷一家的情况,并写成报告上报给鲁冠球。鲁冠球写了详细意见:“纳入我们‘四千’范畴……我们尽量做别人不做的小事”。
在万向的鼎力帮助下,宇婷一家人从此改变了命运,他们搬出摇摇欲坠的危房,住进了坚实漂亮的新房。鲁冠球还承诺,每年资助宇婷一家7600元生活费,不仅要帮助宇婷姐弟读完大学,还将为老人养老。
与此同时,王建也了解到,宇婷家所在的卓宅村还有一半的人家未通自来水,靠挑水过日子,万向集团又出资2万元,用于完成村里的自来水建设。
宇婷给鲁冠球写来了感谢信:“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继续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报答帮助过我们的人。”看了信,鲁冠球笑了,“其实,我只想让他们接受正常的社会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不希望他们有感恩的负担。”
时不时,慈善基金会秘书处都会接到这样的“紧急任务”。因为,鲁冠球在平时看新闻时,一旦看到诸如小宇婷这样能触动他内心的故事,总会第一时间让他们去实地探访:情况是否属实?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慈善基金会的工作很累,很辛苦,但他们认定这是件“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事情。为了落实“四个一万”工程,今年7月上旬,他们又走访了地震灾区之一的甘肃省30多户受助者家庭。
“汽车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行驶,尘土漫天飞扬,能见度比大雾天更差。走访第三天喜逢难得的下雨天,本来像玉米粉一样的黄土,又变成像拉面一样的泥泞和滑溜,烂泥不断灌进了鞋袜,一不小心就滑倒了。”基金会的同志至今还记得那份艰难,但万向给予他的使命,又让他充满着前行的力量。
基金会秘书处的负责人王建的家人基本都在美国定居,几年前连老伴也跟着出去了,他也可以领取美国“绿卡”,但他依然坚守在万向慈善办公室:“在万向做慈善,心里很快乐,也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