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了巴菲特的世界,恐怕任何初次见面的人都会先惊讶于他的简单。
虽然他反复强调投资不需要高等数学,只要有高中文化加上阅读理解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人》一书,就可以从容应对投资事业了,但是我们还是为那种完全基于常识而不带任何神秘主义色彩的理论所震撼。
按照一般“大师”的排场,牛人总有一套除他以外谁也讲不清原理的玄奥,巴菲特则异乎寻常地简单直接:股市根本毫无意义,一年开一次给大家交易一下拿点现金回家用就够了;至于预测股市更无意义,因为“市场先生”是一个情绪化极强的人,除了上帝谁也没那本事;宏观经济和政策也没什么意义,部分原因是美国原本就是一个彻底的市场经济,不怎么看政府的脸色,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的赢利能力自有其内在规律,政府可以影响一时,不可能影响其一世。
唯一有意义的是企业,又能赚钱又能省钱的企业如果被定在一个较低的价钱上,你就买,能全部买下来就全买,没这么多钱就买一部分。
大原则就是这么多,再辅以一点实战方法,比如说用自由现金流来衡量企业的获利能力,始终坚持用合适的贴现率来衡量资金价值,当然最重要的是学习借用复利的力量——任何一个方法都谈不上深奥或晦涩。
但就是在这些条件构筑的坚实基础上,我们看到了喜斯糖果、运通金融公司、大都会ABC、GEICO、通用再保险、可口可乐、吉列、箭牌口香糖、华盛顿邮报等一大批的企业明星的诞生,它们有些是天生丽质,被巴菲特以很低的价格买入并持有,有些则本来能力一般但潜力很大,巴菲特慧眼识珠地买入并帮助它成长。在这些过程里,我们看到了巴菲特的两位老师的身影:善于评估企业价值并发掘安全边际的格拉汉姆,以及善于瞄准企业潜力并加速它成长的费雪。
而且就是这种简单的投资逻辑,令巴菲特的抗风险能力极强,因为结构简单意味着稳定,也意味着不容易被骗。在《沃伦·巴菲特管理日志》一书中有一个线索就是巴菲特是如何逃过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业危机的,他在接手通用再保后,毅然决定清空所有的金融衍生品合约,而那时市场正火热,这些合约天天在赚大钱,最终他甚至付出了几亿美元亏损的代价才卖光了这批合约——如果不是这个决定,当初那批合约很可能带给公司数百亿规模的损失;而做出这个惊人决定的理由简单至极:巴菲特说他也看不懂这批衍生品合约到底有多少风险,不懂的就不做,即使是“股神”也得承认自己有不懂的事情。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观察,我们甚至可以说股神实质上是超越管理者的领导者。伯克希尔的经理人文化是我们目前所能期待的最完美的企业文化之一。巴菲特手下不乏身家过亿年逾80岁(甚至90岁)但仍孜孜不倦地在第一线奋战的CEO们,巴菲特也经常感叹“他们显然不是为了钱而工作”,他们的存在是这些分公司能够长久保持竞争力的最大原因之一,因为“不必教老狗学新把戏”(巴菲特语)。他将激励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伯克希尔的管理者们从内心焕发出一种为伯克希尔工作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再加上巴菲特极端以身作则地处处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行事原则的表率作用,使得很多公司为之头疼的管理难题在伯克希尔荡然无存。而且,巴菲特堪称“办公成本节约大师”,因为公司总部仅仅寥寥“12.8个人”(巴菲特原话),对其控股子公司,巴菲特也大多采用平时不闻不问只在年底考核业绩发奖金的做法,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成本低廉,而且效果惊人。在本书中,读者还可以领略到巴菲特对“最佳股东结构原则”、“独立董事如何发挥作用”、“CEO的期权应该如何制定”等管理实务的独特见解,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这些见解几乎都和传统认知相违,却无不精到透彻令人拍案叫绝。
也许可以说巴菲特在企业管理方面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我们发现其实股神的企业管理准则与投资管理准则一样——大道至简。我们知道,任何人都不可能看完巴菲特的书就成为下一个像巴菲特那么成功的投资者,但至少,在学习了巴菲特的哲学后,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快乐和达观,能稍稍离愚昧、贫乏和低智状态远了好几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