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大师的投资习惯(23)



系列专题:《投资智慧:大师的投资习惯》

  斯坦哈特管理着三只基金。一只基金针对的客户主要是国内纳税投资者,该基金大量利用杠杆—借钱;另一只基金则很少使用杠杆利率,其客户是国内免税机构;第三只基金专门为外国人服务。这三只基金持有同样的资产组合,其差别是所服务的投资者类型不一样。按照有关规定,每只基金最多只能有99位参与者;如果参与者数量超过限制,斯坦哈特就不得不将基金注册成投资公司①。几年来,斯坦哈特都将基金参与者的数量保持在这个限度内。每年基金合伙人变动一次。根据退出者的数量,斯坦哈特会补充一到两位合伙人,但是每次都会有一串长长的候补名单。

  斯坦哈特管理的最早的对冲基金—斯坦哈特合伙公司,在他有把握时也会充分利用杠杆。这里有一些例子。其中之一就是前面提到过的1983年快速出击IBM的股票。另一次是在1981年,斯坦哈特确信中期国债将有大的涨势。斯坦哈特的经济学家兼合伙人、曾任联邦储备银行官员的乔治?亨利认为美联储将下调利率;当时联邦基金利率高达14%。于是,斯坦哈特用基金掌握的5 000万美元现金以及借来的2亿多美元购买了价值2.5亿美元的五年期美国国债。然后,他焦急地等待着利率的下调。(当时,该基金账面上出现了1 000万美元的亏损。)那时他失去了一些客户,但最终他赌赢了:2.5亿美元—其中基金只投资了5 000万美元的权益金—的债券投资赚了4 000万美元。斯坦哈特合伙公司在1981财务年度收益率为10%,而同期标准普尔指数500指数下跌了3.4个百分点。次年,斯坦哈特对中期政府债券的杠杆投资将斯坦哈特合伙公司的收益率拉升到了97%。

  不到三年,斯坦哈特又回到了债券市场。1984年年末,他购买了4亿美元的中期政府债券—其中大部分钱是借来的,这次仍然是赌利率下调。这次他又赌赢了。当时利率创纪录地高:最优惠贷款利率接近15%,长期利率达13%。1985年7月,他抛掉这些债券,赚了2 500万美元。

  正如斯坦哈特的一个助手评价的那样,“没有什么可以让他胆怯”:他喜欢做大笔交易,并举重若轻。例如,他出击IBM股票就是因为听了一位同事的推荐。不过,斯坦哈特给这位同事的印象是,他可能只买了2万或5万股。实际上,斯坦哈特一下子买了几十万股。

 第23节:大师的投资习惯(23)
  斯坦哈特白天是在一个巨大的、形状像船头的木质控制台前度过的,控制台上到处是荧光屏、按钮及闪烁的小灯。他觉得穿着太正规并不能为交易带来什么好处,因此他的典型装束是开领的黑色T恤衫,配上深色的裤子。他体形肥大,嘴唇上留着胡子、脑袋滚圆、头顶微秃,这使他的脑袋看起来有点像海豹的脑袋。平静时,他嗓音柔和,略带嘶哑,举止儒雅,和蔼可亲。他谈吐不凡,给人的印象更像图书编辑,而非华尔街的投资家。他承认自己体重超标:他曾去亚利桑那州的温泉减肥,但效果不佳,因此4天就回来了,而原计划疗养7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63137.html

更多阅读

第58节:大师的投资习惯(58)

系列专题:《投资智慧:大师的投资习惯》  自我否定的预言  “我的方法之所以有用,不是因为它能让我做出正确的预测,而是因为它允许我改正错误。”索罗斯说。  1987年10月14日,他在伦敦《金融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预测日本股市将

第57节:大师的投资习惯(57)

系列专题:《投资智慧:大师的投资习惯》  因此,逆趋势行事是这些长期投资者的特点,不过这种做法对于保证金交易者而言是非常危险的。  灵活的理论框架  索罗斯希望通过一个灵活的理论框架来处理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例如,在其商业

第56节:大师的投资习惯(56)

系列专题:《投资智慧:大师的投资习惯》  自我加强的循环  索罗斯将股票价格的走势看做是基础趋势和主流“偏差”—通常称为标准预测—的叠加,它们都受到股票价格的影响,这种影响要么是自我加强,要么是自我纠正。  每一次循环都是

第55节:大师的投资习惯(55)

系列专题:《投资智慧:大师的投资习惯》  管制  一般说来,最宽松的管制环境和信用扩张最大化是并存的。这种相互作用的路径非常特殊:既不规则也不重复。索罗斯说,直到1982年为止,美国经济都存在着明显的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的现象。但

第54节:大师的投资习惯(54)

系列专题:《投资智慧:大师的投资习惯》  反身性理论  索罗斯“反身性理论”的本质是指认知可以改变事件,而事件反过来又改变认知。这种效应通常被称为“反馈”。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如果公主吻了青蛙,青蛙变成了王子,她将给他更多的

声明:《第23节:大师的投资习惯(23)》为网友迷乱花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