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买单:我们到底消费的是什么》
第四章 无视攀比 从理性的角度看,这个产品似乎能够提供品质,也许也会让购买者感到购物的快乐——但价格貌似是个大问题。因此,一开始,销量并不像现在那样让人感到惊异。根据《广告时代》的评论文章,头几个月苹果公司为iPod花了2 800万美元的广告费,而消费者相应的购买量仅为6?9万台——也就是说,该公司实际在每一台iPod上支出了超过400美元的广告费。这使人想起“牛顿”,苹果的“手写输入个人备忘录”产品,它比iPod出现得更早,但昂贵的价格注定了其最终的厄运。然而,一两年的时间表明,很明显,iPod并不是第二个“牛顿”。事实上,到2007年,苹果公司已在全世界售出了超过一亿台的音乐播放器。 实际上,最开始对iPod产生怀疑的人中包括我,当然最后iPod让我们这些怀疑者改变了看法。尽管我是一个音乐迷,而且立即被口袋中装着1 000多首歌曲这样的想法吸引,但是面对这样的高价,也迟疑了。如果我觉得无论如何都需要这样一个音乐播放器,那么我是否一定要iPod,难道我不能购买一个功能不那么强大,但便宜得多的数字音乐播放器吗?在这段时间,我记得我走进一家苹果电脑专卖店,手里拿着第一代的iPod,告诉店员它就是太昂贵了。几个月后(2002年夏季),我掏全价买了一个。那时我有个理由:它将使我飞往工作目的地的旅程变得些许还能忍受;从大学时代开始,我一直是苹果的用户,并相信它们能生产出质量良好的产品;另外,像我这样一个名副其实的音乐迷会让这个播放器充分发挥作用,这能让我付出的金钱变得值得。 此后不久,我偶然参加了一次在线杂志《页岩》的集体休假,当时《页岩》杂志已经属于微软公司。那时iPod还刚刚推出,休假的一众人中除了我还没有谁拥有它。我一般不会是头一批使用那些新发明的人(那个时候的我还没有考虑买一部手机)。看到这群人——微软的员工啊!——互相传看着我的iPod,脸上都是非常感兴趣的表情(即便不是因为里面存储的歌曲,那么肯定是因为这个产品本身),我心里就莫名其妙地雀跃不已。记得当时看着这些人传看它的样子,我有种模糊的预感,觉得这个东西会成为流行的热门产品。但是同时我也在怀疑,最终,这将是一件有利可图的小众产品,如苹果电脑一样,针对某一特定的消费人群,而不是大众。 现在我发现自己错了。那么,iPod为什么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功呢?当然,可能这个问题本身并不是个正确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就在iPod和我们这些购买者之间的秘密对话中。

产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