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买单:我们到底消费的是什么》
但是现在,21世纪初,消费者开始自主思考,于是“新一代消费者”应运而生。当我开始为“消费品”专栏撰写文章的时候,这一聪明的“新生物”已配备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从广告拦截工具,到各种类型的平民媒体。这一切加在一起被某位职业评论家誉为“一种模式的转变”。“消费者不再像木偶一样亦步亦趋了。”一位著名的时尚大师如是说。“我们正逐渐对广告免疫。”其他专家宣称。盲目的“大众市场”已被个体趣味所替代:“消费者正在轻松地逃离主流。”无论怎样,现在我们都能或多或少地对市场营销、品牌和标识免疫;我们能够“看穿”广告宣传的把戏。这就好像,人类的基本认知已经被重启、升级,更新换代的速度如同黑莓手机一样快。 唯一的问题在于,现有的这些论断似乎和我每周在《纽约时报》杂志发布的观点相左。正是我听到的这些论断和我看到的事实之间的差异促使我写这本书。所谓的“新消费者”的神话,在我看来,无论是对市场人士还是普通的消费群体,都会起反作用。 的确,真正的变革正在进行当中,而且这种变化会影响很多事物——从我们的个体意识到我们对集体的理解(以及我们如何平衡这些概念)。但是,如果你真的想了解它,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是解开我们是谁(消费者)和我们买什么(商品)这两者秘密对话的起点。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关于我所说的需求密码。解开它涉及几个步骤。第一要清楚符号对我们来说为什么很重要,那些有意义的符号(包括标志)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甚至当我们自称对某些物品不会产生购买冲动后,为什么我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被它影响。第二要理解,即便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纠缠于内心的两难境地——一方面我们想要成为独立的个体,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属于一个更大的群体——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设法解决这个现代生活中的根本焦虑。第三是要看清楚我们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解决这种根本焦虑的需求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占据着核心地位。第四是要理解我们在向谁讲述那些故事(不,这并不就意味着要和左邻右舍讲排场比阔气)。

尽管现在已经出现了“新消费者”,但有关美国人“痴迷”于消费或购物的抱怨仍然是老生常谈。我认为“痴迷”倒不完全是,但有资格成为痴迷者,我们应该真正认真思考一下我们买了什么,为什么要去购买。尽管我们都享受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但在我看来,我们更换这些消费品的速度还并不是那么频繁。因此,破解需求密码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行为,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