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中国方面自然也不甘示弱,咬住一个目标:降价。 中钢协率先放出减产的消息,召集国内45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代表召开“稳定国内钢材市场座谈会”,提出减产5%的要求,以稳定国内钢价。早在7月份,国家发改委就出台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加速了钢铁企业的整合,近1亿吨的落后装备产能面临淘汰。 商务部的支持紧随其后。12月5日,商务部外贸司对外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预测2006年铁矿石将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报告的潜台词很明显:三巨头的供求不平衡论站不住脚。与此同时,商务部和发改委的官员们在不同场合都一致表示,2006年的铁矿石价格应该下降。 发改委工业司司长刘铁男甚至公开指责三大矿,言辞激烈:“进口铁矿石是中国的一项长远战略,但目前中国钢铁生产能力已经严重超过需求,导致9月份以来钢材价格全面回落,95%的品种跌破成本价,当然这与今年铁矿石价格上涨也不无关系。铁矿石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必然的趋势,不排除再出现1999年给回扣、买方市场的可能。从感情上讲,当我们钢铁行业全面亏损、最困难的时候,你们不要再捅一刀子,否则记你一辈子!” 为了扩大谈判力量,中方也在积极寻找其他的铁矿石进口渠道。10月份,中钢协同印度方面达成协议,印度同意整合本国铁矿石资源,统一对中国出口铁矿石的价格;11月份,时任商务部部长的薄熙来在韩国釜山和智利外长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而智利的铁矿石储量在世界排名第三位。 除了号召减产来控制需求外,中国相关部门还针对铁矿石进口的无序状态进行了整顿,最厉害的撒手锏当数从5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铁矿石进口许可证制度。按照新规定,只有上一年铁矿石进口量超过30万吨或今年前两个月进口量超过10万吨的企业,才有资格获得铁矿石进口资格。经过整顿后,中国具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从上一年的500家锐减至118家,谈判的主导权也从企业收归至中钢协手中。 11月底,铁矿石谈判在日本、中国、欧洲三地同时展开。中国争取到谈判地点让国内钢铁业界喜笑颜开,中钢协有关人士相当坚定地向外界宣称“将会在进口铁矿石的价格标签上打上‘Made In China’的标签”。尽管前两轮谈判都只是预谈判,还未进入真正的价格战阶段,但争取到谈判属地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初战告捷。
![第39节:铁规则(39)](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254174725536.jpeg)
2006年元宵节过后,宝钢谈判队伍立刻展开了第三轮谈判。由于双方对2006年度全球铁矿石市场走势的判断方向相反,矿商坚持要涨价,而钢铁企业坚持必须降价,第三轮谈判从一开始就陷入僵局。到2月20日,第三轮谈判结束,并未取得任何突破。